十堰近代名人

2024-12-14

文艺领域的十堰名人

梅洁:以文字书写世间百态

梅洁,女,1945 年 11 月 21 日生于湖北十堰市郧阳,是一位备受赞誉的国家一级作家,同时也是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常务理事以及中国报告文学学会理事等。她凭借着深厚的文学造诣和众多优秀的作品,在文学领域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1970 年,梅洁从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系毕业,然而她与文学的缘分,在 1980 年正式开启,从那时起她便开始了文学创作之旅。经过多年的耕耘,她现已出版、发表了《爱的履历》《生存的悖论》《一只苹果的忧伤》《大江北去》等诗歌、散文、中长篇纪实文学 13 部集,字数多达 350 余万字。

她的文学成就斐然,收获了众多极具分量的奖项。曾荣获中国作协 “第二届鲁迅文学奖”(2001 年)、首届 “全国徐迟报告文学奖”(2002 年)、首届 “全国冰心散文优秀作品奖”(2002 年)、“第五届《十月》文学奖”(1995 年) 、全国 “第八届五个一工程奖”(2001 年)等 50 余种奖项。而且,她的诸多作品如《跋涉者》《童年旧事》《贺坪峡印象》《橄榄色的世界》《山苍苍,水茫茫》等还被收入中学语文读本及大学文学教材,这无疑是对她作品文学价值的高度认可。

其中,长篇报告文学《山苍苍,水茫茫》更是有着非凡的影响力,这部作品在 1993 年第二期《十月》杂志发表后,在鄂西北及全国引起了强烈反响,鄂西北各厂矿、学术机关自发翻印达 4 万余册,成为了大中专学生必读教材,有 16 家报刊报道并评介这部作品。1993 年 4 月,《十月》杂志还专门在北京为其召开作品讨论会,此部作品先后荣获 “‘505’杯中国优秀报告文学奖”、“第五届《十月》文学奖” 和 “第五届河北省文艺振兴奖” 三项大奖。

她的另一力作《大江北去》同样意义重大,这部作品呈现的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长达 50 年的项目、70 万移民、百万亩良田与 3 座古城及上千座村镇的巨大牺牲和奉献,对十堰、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有着树碑立传的史诗意义,让更多人了解到这背后的故事以及人们所付出的奉献。

梅洁的文字饱含深情,她以细腻的笔触书写着世间百态。她从自己的生活经历出发,无论是对故乡十堰的深深眷恋,还是对人生各种境遇的感悟,都融入到了作品之中。她书写童年在汉江边的记忆,回忆着那携带着遥远神秘、将小城团团围住的汉江水,还有那沿江滩匍匐而来的纤夫们,以及在江边参加屈原祭典的热闹场景等,这些儿时的画面成为了她创作的源泉,让读者能透过文字感受到那份浓浓的乡情和独特的生活气息。

离开家乡后的她,也将自己的所见所感、人生体验用文学的形式表达出来,把伤逝、哀怨、孤独和向往、困惑不安的心灵、凝聚已久的渴望与梦想等都融入作品,与读者进行着精神层面的对话。她用文字展现出了对生命与美的虔诚和膜拜,让读者在阅读中产生强烈的共鸣,也让她的作品有着独特的魅力和深刻的内涵,在文学的世界里熠熠生辉,不断散发着属于自己的光芒。

科学界的十堰骄子

邓子新:微生物学领域的探索者

邓子新,1957 年 3 月 23 日出生于湖北省十堰市房县,是我国微生物学领域有着突出贡献的学术带头人之一。他在微生物学专业上不断深耕,走出了一条闪耀着光辉的学术道路。

邓子新于 1982 年从华中农业大学微生物专业毕业,获得学士学位,随后凭借自身的努力与才华,于 1987 年获得英国东英吉利大学分子微生物学博士学位。此后,他的学术生涯不断迈向新的高度,2000 年进入上海交通大学创办 Bio-X 生命科学研究中心,组建起微生物遗传学团队。2005 年,他凭借深厚的学术造诣以及在科研领域的重大突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次年又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2010 年还当选了美国微生物科学院院士,这些荣誉足以证明他在国际微生物学界的崇高地位。

邓子新主要从事 DNA 硫修饰生物学、微生物次级代谢产物的生物合成研究,是中国合成生物学最早的发起人之一。他带领团队在科研道路上不断攻坚克难,取得了众多开创性的成果。早在 1987 年,邓子新就在众多细菌的 DNA 上首次发现一种新的修饰方式存在,直到 2005 年,第一篇有关硫修饰的论文《DNA 大分子上一种新的硫修饰》发表,这一成果被评为中国高校十大科技进展。后续他和团队继续深入研究,于 2007 年与彼得・帝丹教授合作,在天然 DNA 骨架上首次发现生理修饰,并成功解析出 DNA 硫修饰的精细化学结构 “R - 构象的磷硫酰”,这一发现被科学界评价为 “打开了一扇全新窗口”,是继 DNA 甲基化修饰后的又一重大发现,还入选了《环球科学》2007 全球十大科学新闻。

在后续的科研攻关中,邓子新团队也从未止步,他们开展抗生素药物产量和创新药物的研究,获得了数十个新抗衍生物,同时申请了 20 余项发明专利,为我国微生物药物研发提供了源头支撑和模型系统,促进了微生物农(医)药等新产业的形成及高新技术创新,在国际微生物学及其相关的化学生物学领域都享有崇高声誉。

凭借着诸多卓越的科研成果,邓子新收获了众多极具分量的荣誉,比如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农业部科技进步一等奖、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二等奖等,还荣获 “瑞典国王 Baudiouin 奖”,并被授俄罗斯国家工程院金质奖章等。截至 2024 年,他已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 170 余篇,这些成果都凝聚着他对科研的热爱与执着,也为我国乃至世界的科学发展贡献了巨大的力量。

熊远著:动物遗传育种的开拓者

熊远著,1930 年 7 月 3 日出生于湖北省竹山县,毕业于华中农学院畜牧系,是备受尊敬的动物遗传育种专家,也是中国工程院院士,被誉为中国 “首位养猪学院士”,在动物遗传育种领域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熊远著的科研之路,处处彰显着开拓进取的精神与深厚的专业素养。早在上世纪 60 年代初,他就对湖北地方猪种资源进行了多年系统的调查研究,足迹遍布湖北及相邻省份的诸多县市,深入农户猪圈,蹲点观察、收集数据,掌握了详尽的猪种资源情况,为后续的育种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基于对行业发展趋势的敏锐洞察,他提出了湖北省地方猪种的类型划分、分布与改良区划。

1985 年,熊远著创建了我国第一个种猪测定中心 —— 中国武汉种猪测定中心,这一创举对于我国猪种选育的规范化以及商业猪规范化养殖有着非凡的意义,开启了我国种猪测定专业化、标准化的新篇章。此后,他更是凭借丰富的经验和扎实的专业知识,带领团队在猪育种领域不断取得突破。1986 年,他与研究团队培育出中国第一个高瘦肉率的猪母本新品种 —— 湖北白猪及其品系,还主持筛选出杂优 “杜湖猪”,满足了当时市场对瘦肉猪的迫切需求,对我国养猪业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在科研项目主持方面,熊远著先后承担了国家科技攻关、国家重大专项、“973” 计划、“863” 计划、“948” 计划等科研项目 40 余项,展现出强大的科研领导力。凭借这些出色的科研成果,他也收获了众多国家级及省部级的科技进步奖,其中包括 1988 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999 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2001 年荣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2006 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等,这些荣誉是对他科研成就的高度认可。

不仅如此,熊远著还十分注重科研成果的转化与推广,深入生产一线,为一线生产者提供全面指导和服务,通过科技咨询、技术服务、编写科普资料等形式,将湖北白猪新品种推广到全国十多个省市,累计推广了 6 万余头优良种猪,形成了 100 万头商品瘦肉猪的生产规模,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在学术成果输出上,熊远著也成绩斐然,先后培养了博士生 70 余人、硕士 50 余人、博士后 2 人,这些人才大多成长为我国科研院所的主要学术骨干,部分还成为了国内外著名的养猪学专家。同时,他还发表了众多学术论文,并主编了《种猪测定原理与方法》等专著,为动物遗传育种领域的学术交流与知识传承贡献了重要力量,其在行业内的影响力至今仍在持续发挥作用,激励着后来的科研人员不断前行。

革命历史中的十堰英雄

杨献珍:为真理奉献终身的战士

杨献珍,1896 年 7 月出生于郧阳(今郧县)安阳镇的一个手工业者家庭,原名杨奎廷,别名杨仲仁,是中国共产党早期成员,更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家、理论家、教育家。

杨献珍自幼养成了诚实节俭、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优良品质。他 6 岁上学,12 岁考入郧县私立高级小学,17 岁考入省立郧阳第八中学(现郧阳中学),20 岁考入国立武昌商业学校。学业完成后,他谢绝一家银行的高薪聘请,自愿留校任教。1926 年 11 月,在何世昌和王省的介绍下,杨献珍加入中国共产党,担任武汉第三区区委委员。

杨献珍的革命生涯充满坎坷与坚韧。1927 年,在白色恐怖的武汉,他被敌人关入武昌第一模范监狱。在狱中,他坚持斗争,不屈不挠,直到 1929 年 7 月在党组织的营救下才得以出狱。1931 年,杨献珍在华北从事党的地下工作,然而由于叛徒出卖,同年 7 月,他在北平被捕,被关进草岚子监狱。面对敌人的残酷迫害,他誓死如归,决不变节。在狱中,他和党支部的同志们一起办起了 “狱中红色党校”,还翻译了《共产党宣言》《反杜林论》《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国家与革命》《帝国主义论》《卡尔・马克思》《唯物主义与经验批判主义》《马克思主义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等诸多经典著作,为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贡献了独特的力量。1936 年 9 月,经党组织的大力营救,杨献珍获释出狱。

出狱后,杨献珍奉中共中央北方局的派遣,奔赴抗日前线山西太原,开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活动。1936 年 11 月,他与薄一波等 5 人受中共北方局的安排,被派到阎锡山处工作,杨献珍担任山西军政训练委员会政策研究室主任。他们采取 “内方外圆” 策略,大力发动群众,开办各类训练班,培养干部,实现了对山西旧政权的改造,让山西 105 个县政权中,有 70 余个掌握在坚决抗日的共产党员手中,为山西的抗日救亡运动注入了强大活力,也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不仅如此,杨献珍还与家乡取得联系,通过其三弟、地下党员杨邦理给郧县地下党组织陆续寄回了大批进步书刊,及时传播共产党抗日救国的方针政策,在他的感召下,郧县 34 名知识青年辞别故乡,奔赴山西太原参加 “山西青年抗敌决死队”,投身抗日战斗,许多人血洒疆场,献出了宝贵生命。

在理论研究与教育方面,杨献珍也有着深远影响。1939 年 12 月 “十二月事变” 发生后,杨献珍随即在《新华日报》(华北版)连续三天发表著名的《论山西十二月政变》,揭露蒋阎罪行。1940 年 1 月,他担任中共中央北方局秘书长,不久兼任北方局党校党委书记兼教务主任,此后便开启了漫长的党校教育生涯。新中国成立后,杨献珍出版了《什么是唯物主义》与《〈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解说》等书,这些被学界认为是唯物主义哲学中的重要著作。1955 年,马列学院改名为中共中央直属高级党校(简称中央党校),杨献珍任校长兼第一书记,尽管工作繁忙,他仍坚持讲课,向学员们传授马克思主义哲学道理,还会带领党校学员到实际工作中搞调查研究,为培养党的干部付出诸多心血。

杨献珍长期致力于党的干部的马克思主义教育工作,虽然后来因 “两分为一” 的哲学概念等问题陷入困境,但他始终坚持真理,为哲学理论的发展和传播执着探索。1992 年 8 月 25 日,这位为真理奉献终身的战士在北京逝世,可他留下的思想财富以及革命精神,却长久地影响着后人,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为了理想和信仰不懈奋斗。

燕若痴:为抗日奉献生命的勇者

燕若痴,1906 年出生于郧县(今郧阳区)城关镇,原名燕定章,是一位为革命事业英勇献身的英雄人物。

燕若痴早年便积极投身革命,1923 年毕业于湖北省立第十一中学后,1924 年至 1925 年在郧县城关小学教书,在此期间,他阅读马列著作,接受革命理论,心中燃起了为劳苦大众谋福利的革命之火。1926 年 7 月,燕若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 11 月,被郧县党组织选派到武昌党训班学习,1927 年 1 月,又参加了毛泽东主持的武昌农讲所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的革命素养。

“四一二” 政变后,中共郧县党组织遭到毁灭性破坏。1927 年 7 月,受中共湖北区委负责人陈潭秋和鄂北特委书记马遒派遣,刚刚从武昌农讲所毕业的燕若痴以特派员身份回郧县恢复和发展党的组织,落实党的八七会议精神,发展农民协会和农民武装,向国民党反动派开展斗争。当时郧县处于一片白色恐怖之中,燕若痴不畏艰险,以教师身份为掩护,与隐蔽下来的共产党员赵登城、赵尚九、高试三等取得联系,坚持开展革命工作,经过努力,于当月恢复了中共郧县城关支部,并担任党支部书记。

1928 年 11 月,鄂北特委特派员宋奎卿来郧县指导工作,燕若痴与之紧密配合,成立中共郧县特别党支部,宋奎卿任书记,燕若痴任委员。当时郧县大柳乡有一支由马树理、马树贤、马树光三兄弟自建的农民武装 —— 马营,他们决定将马营争取过来,改造成为共产党领导的人民革命武装。燕若痴、宋奎卿等人多次深入马营,向马氏兄弟宣传革命道理和共产党的政治主张,指出农民武装只有依靠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才有出路。在他们的启发下,马氏兄弟表示愿意接受共产党的领导,燕若痴还介绍马氏兄弟 3 人加入中国共产党。随后,1929 年 4 月,燕若痴指导成立中共大柳支部,马树理任支部书记,马树贤任委员,机关驻龙洞沟口,隶属特别支部,马营也改名为鄂豫陕边区联防队,全队 500 余人,在大柳创建革命根据地。鄂豫陕边区联防队在燕若痴等人的领导下,先后奔袭大柳、黄龙滩、郧西三官洞等地开展武装斗争,严惩了宋二贡、张茂兰、陈朝华等地主恶霸,缴获反动民团长短枪 100 余支和部分物资,使得大柳成为共产党在鄂西北建立最早的两个根据地之一(另一个是纪大纲领导创建的均县乌头根据地)。

1930 年 4 月至 1936 年 6 月,燕若痴任中共郧县特区(县)委书记,是中共郧县首任县委书记。在此期间,他团结带领全体党员,冒着生命危险,恢复和发展党组织,全力开展党的地方武装建设,发展赤卫队和农协会,领导革命武装打击土豪劣绅,惩处地主恶霸,改造或消灭土匪,为穷苦老百姓减租分地,维护人民利益。

然而,燕若痴的革命道路充满艰难险阻。1936 年 6 月,他被国民党当局以 “共党嫌疑” 罪名判刑两年半,但他坚贞不屈。1938 年 9 月,他任中共郧县支部书记,继续为革命事业奔走。抗战期间,燕若痴利用郧阳中学庶务员的身份为掩护,开办《书报流通社》,发行进步书刊,积极为部队筹集药品,为抗日做了诸多贡献。

但不幸的是,1939 年 10 月 10 日,燕若痴再度被捕。敌人惨无人道的折磨,使身患肺病的他吐血不止,后虽于 1940 年 5 月获准保外就医,可终因病情过重,在端午节病逝,年仅 34 岁。燕若痴将自己短暂的一生都奉献给了革命事业,为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他不惧牺牲,其英勇事迹永远铭记在十堰人民心中,激励着后来人传承和弘扬革命精神,为国家的繁荣富强不懈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