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链接
Copyright © 湖北十堰旅游景点特色美食网 沪ICP备2024075790号-4
2024-12-16
郧阳花鼓戏,民间俗称 “二棚子戏”,是十堰地区特有的地方戏曲剧种,现为湖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它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据《郧县地方志》记载,可以追溯到明成化七年(公元 1476 年),距今已有 500 多年的传承与发展历程,是在郧阳山区衍变发展,逐渐形成具有地方艺术特色的剧种。
在表演形式方面,郧阳花鼓戏有 “七紧八慢九消停” 之称。其剧中演员数量不多,重主角轻配角,体现一角多代,能将一些次要人物、情节和场次放在幕后处理,使得结构紧凑,内容精炼,十分利于走街串巷演出。而且,它源于生活,又敢于夸张,富于诙谐、风趣、泼辣,表演既有规律,又不死板。其角色有着明确分类,有 “五生”“六旦” 带 “两丑”,即正小生、侧生、正生、老生、娃娃儿生;正小旦、侧旦、摇旦、老旦、正旦、娃娃儿旦;正丑、小丑。
说到郧阳花鼓戏的音乐特点,那就不得不提它的三种声腔,分别是 “琴子”“八岔”“采腔”。“琴子” 是主要声腔,其声腔伴奏比较完整统一,声腔音乐跳跃性强。“八岔” 是由曲牌体系发展而形成的板腔体系,击乐伴奏,一唱众和,声腔粗犷、泼辣、潇洒,声腔音乐分阴、阳八岔两种,阳八岔为其主腔,共有 7 种板式,阴八岔一般是专曲专用,这阴、阳两种八岔声腔,容易控制轻重缓急,能尽情表达情感,激发观众情绪。“采腔” 则属于曲牌音乐体系,唢呐伴奏,伴以锣鼓和人声帮腔,声腔音乐轻快活泼,多为专曲专用,音调重有楚音、轻有秦音。这三种声腔艺术各有特色,自合流之后,随着历史的演变和艺人们的提炼,特别是人们审美情趣的提高,其声腔、伴奏已趋向统一,形成了比较完整的郧阳花鼓戏曲音乐和表演体系。
在剧目方面,郧阳花鼓戏的常演剧目已经达到上百个,大戏有《汾水河》《阴阳错》《桃花庵》等,折子戏有《降香》《喻家・(六折)》《张家・(八折)》等。并且,郧阳花鼓戏也一直在不断创新,积极登上更大的舞台展示自己的独特魅力。例如在 2020 年 10 月,其创新剧目登上了 2020 年戏曲百戏(昆山)盛典湖北折子戏专场演出的舞台,剧目《罢宴》向全国观众展示了郧阳花鼓戏的风采,讲述的是北宋宰相寇准为庆寿诞大摆华宴,异常奢侈,仆人陈山不小心打碎寿礼珊瑚树,不堪惶恐,恳求与寇准同甘共苦的刘妈妈相助,刘妈妈借太夫人生前劳苦、孤灯教子的事迹,说与寇准,寇准很受感动,遂传令罢宴并赦免陈山的故事,演员们的精彩演绎,赢得了来自全国各地戏迷们的热烈掌声和专家的一致好评。早在 2014 年 6 月,郧阳花鼓戏优秀剧目《我的汉水家园》就走出十堰,在北京民族文化宫大剧院上演,作为赴京参加第四届全国地方戏优秀剧目展演的唯一一个由县级剧团创作、演出的剧目,该剧以移民搬迁的真实故事为主线,充分展现了郧阳人民在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中作出的巨大牺牲,让现场观众十分动容,叫好声一片。
郧阳花鼓戏的传承也有着诸多故事,在郧阳,有一位对其情有独钟的传承人金荣华。她从小就对民间戏曲感兴趣,受老一辈艺人的熏陶,开始摸索学习郧阳花鼓戏的唱腔和表演手法,经过多年的学习和打磨,带着自己的作品走向舞台。金荣华深知老一辈艺人年纪渐大,演出机会减少,为了更好地将郧阳花鼓戏发扬光大,她会随演出团队走进景区、乡村、校园、庭院、文化广场等地,每年开展戏曲表演 30 余场。即便已年过六旬,她依然割舍不下这门老技艺,希望能将传统技艺传承下去,如今也有不少对郧阳花鼓戏感兴趣的年轻人向她学习,她每次都会细心地为学员们化妆,耐心地教学员们如何表演。
郧剧在十堰地方戏曲中有着独特且重要的地位,它是以十堰方言为剧种舞台语言,汇聚十堰地方戏曲、皮影戏、曲艺三大品种及民歌、武当道乐等音乐元素为一体的新兴剧种。2014 年由国家一级作曲家陈受新和十堰地方文化专家胡荣茂共同提出了 “郧剧” 这一剧种名,其初衷就是将十堰本土的音乐元素融合起来,打造出能够代表十堰戏曲的 “乡音”,因十堰原名为郧阳地区,所以取名为 “郧剧”。在 2017 年文化和旅游部公布的 348 个剧种中,郧剧是我国中部地区唯一一个新增剧种,深受市民喜爱,年均演出上百场,吸引数十万人观看,影响力不断扩大。
郧剧有着丰富的常演剧目,传统剧目包含《乌盆记》《卖花记》《卖水记》《四游记》《白扇记》《二度梅》《秦雪梅观花》《李渊辞朝》《薛刚祭坟》《方四娘还魂》《郭巨埋儿》《张孝打凤》《马葫芦换妻》《小姑贤》《李氏割肝》《东楼会》《公堂报》《乌鸦报》《黑驴报》等;创作剧目有《小两口顶嘴》《好姨妈》《二杆子招工》《洪江激流》《大成与小翠》《堵河黎明》《有男人的光棍女人》《均州旧事》《风雨塔灯岩》《坎子山的脊梁》《特殊待遇》《香樟树下》《醉飘香》等。其中,像《家事》等剧目还入选了相关艺术节,进一步提升了郧剧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在唱腔和表演风格上,郧剧也有着自身的特点。它融合了多种地方音乐元素,唱腔既有着十堰本土的韵味,又展现出独特的艺术表现力,能够生动地塑造各类人物形象,传递出不同的情感。表演上,演员们通过细腻的动作、表情等,将故事中的情节和人物性格展现得淋漓尽致,让观众沉浸其中。
郧剧在传承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创新,众多戏曲工作者们深入挖掘十堰的地域文化特色,不断丰富其剧目内容和表演形式,使其能够登上更大的舞台,让更多观众知晓并喜爱这一独具魅力的地方剧种。例如,戏曲工作者们走进校园,给学生们讲解郧剧知识、表演经典片段,培养年轻一代对郧剧的兴趣;在乡村文化活动中,将郧剧演出带到田间地头,让广大村民近距离感受郧剧的风采,让郧剧在十堰这片土地上不断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十堰大多数地区的方言属于西南官话 - 湖广片 - 鄂北小片(郧西、竹山、竹溪话属于湖广片 - 鄂西小片,另竹山、竹溪话一说属于江淮官话,有待考证),受中原官话影响较大。其在语音方面有着诸多特点,下面从声母、韵母、声调几个维度为你详细介绍。
在声母方面,首先,和大多数西南官话一样,十堰方言无浊音保留。其次,存在 “n、l” 混同的情况,比如部分人会不分 “龙”“农”,都将其声母读成 “n”。再者,部分字未腭化,像古音里声母为 “g、k、h” 的有些字在现代汉语中的有些方言里已经变为了 “j、q、x”,但在十堰方音中,“阶、皆、街、解、界、介、届” 等字,都读 “gai”;“去” 在十堰方音里读 “[kʰɯ]”(舌面后不圆唇高元音,详见国际音标),不能与 “克” 谐音;“鞋” 在十堰方音里读 “hai”。同时,十堰方言中很多人不区分平翘舌音,不过不同的地区有不同成分的人数区分或者不区分。另外,十堰方言区分 “f、h” 两母,且未保留 “[ŋ]” 声母,即 “ng”,也不存在尖团对立现象。
韵母方面,十堰方言会将韵母 “in” 和 “ing”,“en” 和 “eng” 混同。例如,声母为 “d、t、l、z、c、s” 的字不接合口呼,像 “敦、吞、轮” 在普通话中分别读 “duen、tuen、luen”(“lun=luen”),在十堰方音中则为 “den、ten、len”;以此类推,“端、钻、村、酸” 在十堰话里就读为 “dan、zan、cen、san”。还有,“f、zh、ch、sh、j、q、x” 七母接 “uen/ün/ong” 则开合不定,比如 “蠢” 可读 “chun” 也可读 “chong”,“重” 可读 “zhun” 也可读 “zhon”。此外,“ou” 韵母的字,少部分读为 “u” 韵母(这是部分地区的特点),像 “轴”(zhou)读成 “zhu”,“透”(tou)读成 “tu”;声母为端组、知组,韵母为 “u” 的字,也有不少读为 “ou” 韵母(同样是部分地区的特点),例如 “六”“绿”“露” 都念 “lou”。
声调上,十堰方音有阴平、阳平、上声、去声 4 个声调,没有入声字。例如 “绿” 字,作 “绿色” 意时读阴平,作 “绿豆” 意时读阳平,“卤” 读上声,“陆” 读去声。
十堰方言有着丰富且极具特色的词汇,众多词汇反映了当地的地域文化、生活习俗等内容。比如称呼女孩为 “女娲”,说某人 “庞臭” 则是形容这个人有点坏,说 “白应” 就是 “不要” 的意思,“喜塌虎儿” 表示差一点、很危险,“不凉骨” 指的是脖子,“康康嗖” 用来形容发抖,一般是冻得发抖的状态,“卜辣盖儿” 就是膝盖,“羊板觉儿” 说的是平躺脸朝上睡觉等等。还有像 “同虎儿” 是故意的意思,“白嘴开” 指骗子,形容这人喜欢骗人,“拐” 就是坏,说这人很坏,“标人” 表示骗人,“一鸡鸡儿” 则是形容很小。
在语法方面,十堰方言也有自身的特点。其基本语序同样为主谓宾结构,但在补语的运用上,常用 “慌”“很” 来表程度,像 “冷的慌”“饿的慌”“热的慌”“烫的慌”“冰的慌”“晒的慌” 等表达很常见。而且,当要表达使役意味的祈使句时,句尾常常接 “撒”(轻声),例如 “来撒”“走撒” 等,这样的语句在日常交流中使用频繁,尽显十堰方言独特的语言习惯。另外,十堰方言中还存在用动词 “舞、弄、搞” 代替一部分动词的现象,像 “舞柴”(砍柴)、“舞饭”(做饭);“弄水”(担水)、“弄柴”(拿柴)、“弄不成”(做不成);“搞点菜”(炒点菜)、“搞好了”(做好了)、“瞎搞”(不按规矩办)等。同时,量词 “个” 的使用范围较广,常取代其他量词,比如 “买个电视机”“配个钥匙”(正常是 “配把钥匙”),“一个牛”(正常是 “一头牛”),“一个锅”(正常是 “一口锅”),“几个鸭子”(正常是 “几只鸭子”),“买个自行车”(正常是 “买辆自行车”),“逮个小狗”(正常是 “逮只小狗”),“说个笑话”(正常是 “说句笑话”)等情况也颇为常见。
十堰市作为一座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城市,在宗教信仰方面呈现出多元包容的特点,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基督教五大宗教俱全,共同构成了十堰丰富的宗教文化景观。
据相关统计数据显示,十堰市信教群众约 1.3 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 0.4%。在宗教活动场所方面,批准登记的合法宗教活动场所共有 64 处,其中佛教有 7 处,这些佛教场所往往有着宁静祥和的氛围,是众多佛教信众礼佛、修行以及参与各类佛事活动的地方;道教有 13 处,这与十堰市是世界著名道教圣地武当山所在地紧密相关,武当山承载着深厚的道教文化,吸引着无数道教信徒和游客前来探寻道家的奥秘;伊斯兰教有 14 处,其分布在不同区域,为当地穆斯林群众提供了进行宗教仪式、聚会交流的空间;天主教有 7 处,风格各异的天主堂见证着天主教在十堰的发展与传承;基督教有 23 处,为基督教信众们开展宗教活动、寄托信仰提供了重要场所。
在宗教教职人员方面,全市认定备案宗教教职人员 342 人,其中佛教 20 人,他们精研佛法,为弘扬佛教文化贡献力量;道教 234 人,武当山的道士们更是传承着古老的道教传统与技艺,在国内外都颇具影响力;伊斯兰教 11 人,协助引导穆斯林群众开展正常的宗教生活;天主教 8 人,传播天主教教义;基督教 69 人,在各自的岗位上为基督教信众服务。同时,十堰市还建立了爱国宗教团体 23 个,市级 6 个、县级 17 个,这些团体在团结信教群众、协助政府管理宗教事务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且重要的作用。
十堰的宗教文化源远流长,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对当地的文化、民俗以及社会生活等诸多方面都产生了深远且持久的影响。
道教作为在十堰极具影响力的宗教,其圣地武当山更是闻名遐迩。武当山承载着千年的道教文化传承,山上的古建筑群巧夺天工,与自然山水完美融合,彰显着道家 “天人合一” 的思想理念。在这里,道教的斋醮科仪、修炼方法等传统得以完整保留并代代相传。众多道士们研习道教经典、修炼功法,传承着诸如太极拳等蕴含深厚道家文化内涵的武术技艺,吸引着世界各地的人们前来学习、感受。而且,武当山的道教文化也融入到了当地百姓的日常生活中,比如一些传统节日里,会有与道教相关的民俗活动举办,百姓们会去道观祈福,祈求平安顺遂、风调雨顺,这些都成为了民俗文化中独特且重要的一部分。
佛教在十堰的传播也有着深厚的历史根基,众多佛教寺院不仅是宗教活动的场所,更是文化传播的据点。寺院里的佛塔、经幢等建筑艺术展现出独特的佛教文化魅力,僧人们诵经、讲法等活动,让佛教的慈悲、智慧等理念深入人心。一些佛教的节日,像浴佛节等,会吸引众多市民和信众参与,大家在节日的氛围中感受佛教文化,传承慈悲善良、与人为善等美好品德,这些活动也逐渐成为了当地民俗文化活动的亮点之一。
伊斯兰教在十堰也有着稳定的发展,当地的穆斯林群众遵循着伊斯兰教的教义和传统,在饮食、服饰、节日等方面保持着鲜明的民族和宗教特色。开斋节、古尔邦节等重要的伊斯兰教节日期间,穆斯林们会身着传统服饰前往清真寺参加宗教仪式,大家欢聚一堂,共同庆祝,这种浓厚的节日氛围也感染着周边的居民,增进了不同民族和宗教群体之间的相互了解与尊重。
天主教和基督教在十堰同样有着各自的信众群体,其教堂建筑风格独特,宗教仪式庄严肃穆。像圣诞节、复活节等宗教节日,信众们会在教堂内举行庆祝活动,唱赞美诗、做礼拜等,这些带有西方文化特色的节日活动,也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十堰当地的文化生活,让市民们感受到多元文化的魅力,并且部分元素也慢慢融入到了民俗文化之中,成为了十堰这座城市多元文化融合的生动体现。
总之,十堰市的各宗教文化犹如璀璨的明珠,交相辉映,共同塑造了十堰丰富多彩且极具韵味的民俗文化,在传承信仰、丰富生活、促进社会和谐等方面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十堰市地处汉江中上游地区,南北交通要道在此交汇,历史文化源远流长,其传统建筑更是承载着丰富的地域特色与历史记忆。十堰市传统建筑受到中原传统建筑、赣皖等地传统建筑乃至南方传统建筑的多方面影响,呈现出独有的特点。
首先,在布局方面,十堰传统建筑呈现出多路少进、横向展开的形态。与一些强调纵向进深的建筑布局不同,这种横向展开的方式,使得建筑在平面上有着更宽阔的延展,各个功能区域能够较为规整地分布在同一层面或者相近层面上,便于人们的日常起居与活动往来。
实体围合是其又一显著特点,建筑往往有着较强的防御性。这或许与过往的社会环境以及人们对安全的需求有关,围合起来的建筑空间,就像一个坚固的堡垒,守护着居住其中的人们。从外部看,厚实的墙体等围合元素,给人一种沉稳、安全的感觉,也使得整个建筑群落更具整体性。
再者,硬山封火、墀头多变的特点也十分突出。硬山式屋顶简洁实用,两端山墙与屋面齐平,同时封火墙的设置既能有效阻挡火灾蔓延,又在外观上增添了建筑的层次感与韵律美。而墀头部分,造型丰富多变,或有精美的雕刻,或有着独特的装饰线条,成为展现建筑艺术细节的重要部位。
另外,栏板采用滴珠板装饰也是一大特色。滴珠板的运用,让建筑在细微之处彰显精致,雨水顺着滴珠板滑落,犹如串串珠玉,不仅具有实际的排水功能,更在视觉上为建筑增添了几分灵动与优雅,使其在古朴之中又透露出细腻的韵味。
这些传统建筑特点,融合了不同地域建筑文化的影响,共同构建出十堰传统建筑独特的风貌,成为当地民俗文化中浓墨重彩的一笔,承载着先辈们的生活智慧与审美情趣,也为后世研究地域建筑文化发展等方面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荆楚风格的建筑在十堰乡村建筑中有着别样的韵味。其设计元素主要包含青砖、黑瓦以及马头墙。这些看似简单常见的材料与构造,却能组合出极具地方特色的建筑形象。在设计理念上,善于运用地方建筑材料,巧妙利用高台基和小构件来体现十堰地方民居特色,这使得建筑不仅与当地环境相契合,更充满了浓浓的乡土气息。
提取马头墙符号,与坡屋面、现代手法的构架相互搭配,共同营造出建筑朴素、精致、灵巧的形象。而且,荆楚风建筑尤其适合水边建设,当它们依水而建时,水中倒映着青砖黑瓦、错落有致的马头墙,与周边的自然水景相得益彰,仿佛一幅灵动的水墨画,展现出一种宁静而雅致的美感,让人不禁沉醉其中。比如在十堰的某些水乡古镇或者依水而建的村落中,荆楚风建筑错落分布在河岸两侧,成为当地独特的风景线,吸引着过往行人驻足欣赏。
明清风的建筑在十堰地区较为常见,多使用穿斗式结构,这种结构使得房屋组合比较灵活,能够很好地适应起伏不平的地形。哪怕是在地形复杂的山地、丘陵地带,也可以巧妙地布局房屋,让建筑与自然地势和谐共生。
其外观上呈现出粉墙黛瓦的特色,给人以素雅之感。那洁白的墙体与灰色的瓦片相互映衬,简约而不失典雅,透露出一种古朴的韵味,仿佛在静静地诉说着岁月的故事。房屋的山墙喜欢作成 “封火山墙”,这不仅有着实际的防火功能,更在造型上增加了建筑的层次感和立体感,让建筑显得更为稳重、大气。
在建筑材料的选用上,采用多孔节能砖加外保温;屋面采用保温板加瓦材,门窗采用塑钢中空玻璃窗,既注重了建筑的美观性,又充分考虑到节能环保的需求,符合现代建筑理念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使得传统的明清风建筑在新时代也能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融入到现代乡村生活之中。
徽派建筑作为一个传统建筑流派,在十堰乡村建筑风格中也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它融古雅、简洁、富丽为一体,保持着独有的艺术风采,整体性和美感很强。
徽派民居往往高墙封闭,马头翘角者谓之 “武”,方正者谓之 “文”,墙线错落有致,黑瓦白墙,色彩典雅大方。这种色彩搭配与造型设计,营造出一种端庄、大气又不失灵动的视觉效果。而且,大都采用砖、木、石雕工艺,像砖雕的门罩,石雕的漏窗,木雕的窗棂、楹柱等,每一处雕刻都精美绝伦,题材丰富多样,有寓意吉祥的花鸟鱼虫,也有展现历史故事、神话传说的人物场景,使得整个建筑仿佛是一件精美的艺术品,精美如诗,让人叹为观止。
马头墙、小青瓦尽显徽派建筑特色,空间布局灵动,实用性较强。各个房间、庭院的布局既考虑到了居住的舒适性,又兼顾了家族生活、社交等功能需求,充分展现出古代劳动人民在建筑设计方面的高超智慧。在十堰的一些传统村落中,徽派建筑往往成为村落的核心亮点,彰显着独特的文化魅力,吸引众多游客慕名而来,感受徽派建筑所蕴含的深厚文化底蕴。
唐风建筑有着雄浑、质朴、大气、明朗的特点,让人一眼望去就能感受到大唐盛世的那种恢宏气度。斗拱硕大、出檐深远、黑瓦朱漆,这些都是唐风建筑的典型标志。
唐朝的建筑更加富有活力、优雅,也更有力量。屋顶坡度较缓,屋顶曲线恰到好处,歇山顶的房屋收山很深,并配有精美的悬鱼,这些细节之处的精心设计,让建筑的屋顶部分成为视觉焦点,更加突出了屋顶的轮廓,展现出一种独特的韵律美。较重要的建筑都用线条鲜明的筒瓦,在屋脊上还常用不同颜色的瓦件 “剪边”,通过色彩与线条的搭配,强化了建筑的整体美感,使其显得大气稳重。
唐风建筑规模大,布局严谨,从整体规划到各个建筑单体的设计,都有着严格的规制与讲究,彰显出一种秩序之美。无论是建筑的彩画装饰,还是整体的结构比例,都繁简得当,常用朱白两色,简洁而明快的色彩运用,更凸显出建筑的古朴与典雅。虽然唐风建筑在十堰可能并非最为普遍,但一旦出现,便如同一颗璀璨的明珠,散发着独特的历史文化魅力,让人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那个繁华的大唐时代。
新中式建筑是传统与现代的巧妙融合,通过现代材料和手法对传统建筑中的各个元素进行修改,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必要的演化和抽象化,外貌上可能看不到传统建筑的原来模样,但在整体风格上,仍然保留着中式住宅的神韵和精髓。
它既保留了传统文化内涵,又体现了时代特色,打破中国传统布局上死板、不灵活的格调。在建筑形体上,新中式建筑通过建筑本身形态的回归寻找传统文化的底蕴,比如会借鉴传统建筑中的飞檐、斗拱等元素,进行简化与创新后融入到现代建筑的造型之中,使其既有传统韵味又符合现代审美与功能需求。
色彩搭配上,中国红、长城灰、玉脂白等已成为新中式建筑色彩的标志,这些色彩的运用,既有着浓郁的中国风情,又营造出温馨、典雅的居住氛围。同时,新中式与水域的结合,更能体现山清水秀的风貌,当建筑临水而建时,水中倒映着那充满中式韵味的建筑轮廓与色彩,与周边的自然山水相互呼应,构成一幅如诗如画的美景,成为现代乡村建设中备受青睐的建筑风格之一,展现出传统建筑在新时代的创新与发展。
“庸派” 建筑有着鲜明的地域特色,它是在充分吸收了竹山明、清时期古建筑风格,借鉴徽派民居建筑形态,融入 “上庸、秦楚、女娲” 文化内涵,继承竹山传统民居建筑特点,进而形成的一种适合竹山山水特色、彰显地域文化的建筑风格。
其以 “粉墙、黛瓦、坡顶、翘角、马头墙” 五大元素为基本特征,整体形象美观大方,而且具备经济、实用、抗震能力强等优点,深受老百姓喜爱,也正因如此,被确定为易地扶贫搬迁的标准建筑。“庸派” 建筑风格与竹山的山水环境融为一体,在竹山的山水之间,那一栋栋粉墙黛瓦、有着翘角和马头墙的建筑错落分布,仿佛是自然生长出来一般,成为当地独特的人文景观,承载着当地百姓的生活记忆与地域文化传承,见证着乡村的发展与变迁,也为外来游客展现出十堰独特的乡村建筑风貌与深厚的文化底蕴。
欧式风格在十堰乡村建筑中展现出别样的风情,强调以华丽的装饰、浓烈的色彩、精美的造型达到雍容华贵的装饰效果。建筑基座、外立面、屋面均采用线条装饰,线条简洁却又富有韵律感,通过这些线条的勾勒,让建筑的整体轮廓更加清晰,外观更显精致。
一层二层做门柱,突出罗马柱式感觉,模仿石砌式的感觉,檐口西式线脚装饰,营造出一种庄重、典雅又带有浓郁异域风情的氛围。建筑立面以御品黄为主色调,建筑主体采用对称式布局,加以红色屋面点缀,端庄而不失活泼,色彩的对比与搭配让建筑在乡村环境中显得格外醒目,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线。欧式风格建筑的出现,为十堰乡村建筑风格增添了多元性,满足了不同人群对于建筑审美与功能的多样化需求,也体现了乡村在发展过程中对外来文化的包容与融合。
在十堰市的传统手工艺世界里,茅箭剪纸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散发着独特的艺术魅力。茅箭剪纸成功入选十堰市第七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属于竹山堵河流域堵河剪纸流派的支系,它承续了堵河剪纸作品富有浓郁的山野气息和原始质朴的艺术美感的传统,同时又有着自己鲜明的特色。
廖哲仁老师便是茅箭剪纸的代表性传承人,这位原十堰市国税局干部,从小就痴迷于剪纸艺术。儿时在农村生活的他,身边的长辈和许多妇女都会剪纸这门祖传手艺,看着她们用一把普通剪刀和一张红纸,就能变出各种漂亮的图案,廖哲仁对此着了迷,长辈们见他喜爱,便开始教他。经过长期的摸索与勤学苦练,他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风格。
廖老师的剪纸作品题材十分广泛,从老一辈剪纸艺人钟情的《喜鹊报春》《龙马精神》等传统题材,到深受 90 后、00 后喜爱的《粽子宝宝》《人物小像》等当代题材,乃至反映城市文化、时事政治主题的《奥运福娃》《抗震救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梦》等紧贴时代脉搏、体现家国情怀的题材,均有涉猎。比如在 2017 年十堰创文期间,他被街头创文志愿者的热情付出所打动,便用剪纸记录下这些身影,从女创文志愿者的侧影,到戴着志愿者袖标的环卫工、扶老人过马路的志愿者小哥等形象,都在他的剪刀下跃然纸上,且好评如潮。
在表现手法上,廖哲仁也大胆创新,突破以红纸为主纸的传统,使用红、黄、绿、蓝、黑、紫等彩纸剪制不同题材作品。他还掌握掏剪、折剪、开口剪等多种技巧,用不同手法展现出别样的艺术效果。像那幅名为 “金龙献瑞” 的龙年主题作品,长 1.8 米,宽 0.8 米,九条龙的造型和神态各不相同,龙头厚重突出,龙身弯曲自然灵动,龙爪前抓后蹬,气势十足,尤其是龙鳞片,千变万化。而在剪龙纹时,他巧妙地以纸为中心转动来剪,让剪出的边缘光滑、线条整齐。除了这类大幅作品,闲暇时他制作的小尺寸生肖龙作品,既有民俗特点的老派剪法,又有现代卡通造型,姿态活泼的小龙充满童真童趣。
多年来,廖哲仁带着茅箭剪纸积极参与各类比赛与活动,斩获诸多荣誉,也让更多人认识并喜爱上了这门指尖上的艺术。如今,茅箭剪纸在传承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发展,当地文旅局也在积极探索将其与文旅市场有机结合,努力让这一传统手工艺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魅力,更好地传承下去。
十堰市的传统手工艺丰富多样,除了茅箭剪纸,还有许多独具特色的技艺,它们如同繁星点点,点缀着十堰的民俗文化天空。
郧西糖画便是其中之一,已于 2021 年被十堰市文旅局评为市级非遗项目。“郧西工匠” 张庆山作为郧西手工糖画第五代传承人,技艺精湛。糖画,亦糖亦画,可观可食,制作时仅需一勺一铲,艺人用小汤勺舀起融化的糖汁,在石板上飞快地来回浇铸,凭借手上功夫绘制造型。张庆山的绘画手法独特,其作品具有创意性、时代性、意境性,题材构思独特、寓意深刻、贴近生活、贴近自然,图案亮丽、画法活泼、不拘一格、形象传神。他不仅擅长平面糖画,包括糖画签名、卡通糖画等,还独创了立体糖画,实现了糖画技艺向大众艺术的嬗变,把街头艺术带进了艺术的殿堂,深受大众喜爱。在每年郧西县举办的天河七夕文化旅游节上,张庆山都会来到天河金街,为游客作糖画、捏面人,让这个节日更添甜蜜氛围。
武当山传统道服制作技艺同样别具一格,专注于武当传统服饰的设计和制作,通过武当山汉服展现武当文化。其所选用的衣料以高品质的亚麻、棉麻、真丝等环保健康类的布料为主,从设计理念、造型、面料、图案、色彩到工艺等方面都精心打造。采用立领、连袖、对襟、斜襟等传统的中国服装款式,目前已推出武当太极服系列、传统道服系列、养生休闲服系列、中国风复古系列、现代文艺风系列、都市时尚系列等多种服装系列,既保留了传统韵味,又融入了现代审美与实用需求,让武当文化随着这些精美的服饰传播得更远。
此外,像郧阳三合汤烹饪技艺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与地方风味特色,以传统手工技艺将牛肉、红薯粉条与特色水饺巧妙融合,烹制出的三合汤色香味俱佳、营养丰富;郧阳小窖酒酿造技艺有着复杂的工艺和繁多的技巧,历经数千年发展沉淀,形成了完整的酿造体系,让 “郧阳小窖酒” 传承至今;竹溪绿茶制作技艺凭借手工技艺、生态、有机、优质等特点,让竹溪绿茶屡获殊荣,成为当地的一张特色名片;永宝刘氏小儿推拿疗法传承十六代,绿色健康、疗效显著,深受患儿家长青睐,并整理成书作为出版教材供全国小儿推拿教学使用。
这些传统手工艺,每一项都有着独特的制作工艺、艺术特色,它们在十堰当地民俗文化中占据着重要地位,不仅承载着先辈们的智慧与创造力,更是十堰民俗文化传承与发展的生动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