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链接
Copyright © 湖北十堰旅游景点特色美食网 沪ICP备2024075790号-4
2024-12-16
王世贞,字元美,号凤州,弇州山人,江苏太仓人,是明代中期的文坛领袖,更是郧阳历史上一位文武兼治的杰出人物。
王世贞出身官宦世家,家学渊源深厚。其曾祖父官至南京兵部右侍郎,父亲官至兵部尚书,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耳濡目染,自幼便显示出不凡的才华。他聪慧伶俐,天生有异禀,过目不忘,家族中积累的大量藏书,让他从小就受到了很好的文化熏陶,很早就展现出吟诗作赋的才能。据说,一次老师骆行简分韵教他们作诗,王世贞分得 “漠” 字,当即出口成诗:“少年醉舞洛阳街,将军血战黄沙漠。” 骆行简十分惊奇,夸赞他异日必将以文鸣世,这无疑给了少年王世贞极大的信心与鼓舞。嘉靖二十六年(1547 年),王世贞顺利考中进士,开启了他坎坷却又辉煌的仕途生涯。
王世贞在主政郧阳期间,为地方的发展可谓是殚精竭虑,贡献卓越。
在军事方面,他展现出了文人治军的非凡才能。当时国家财政无法保障地方军费,王世贞上任伊始便大力推行军屯制度。他到郧阳上任之后,迅速对地方实际情况展开调查,深知郧阳虽自战国就已有建制,但历经千载,周围依旧荒凉,直至明代天顺八年(1464 年)才有土城之筑,12 年后此地设湖广行都司,统辖四省毗连之广大地域。面对这样的状况,他通过军屯,让士兵们在驻守的同时进行屯田耕种,实现了辖区军费的自筹,不仅解决了本地军队的军费问题,还能将军费上缴朝廷,用于支援边关军事重镇,使得郧阳的军事力量得以稳固发展,地方安全也有了更坚实的保障。
在文化建设上,王世贞更是不遗余力。他本身就有着浓厚的档案情结,一生著书颇丰,有着著作等身的美誉,其《弇州山人正稿》和《续稿》两部类似全集的著述合计 381 卷、200 多万字,大部分编撰工作都是在郧阳完成的。就任郧阳巡抚后,他亲历档案事务,修建了郧阳史上第一座 “档案馆”。他深切感受到郧阳文化教育的落后,看到自己和同僚以及学府诸生们无书可读的状况后,心痛不已,决心改变这一局面。万历三年(1575 年),即他到任的第二年,便想方设法筹集资金购书,派遣数名官员,分赴各地,历时数月购回包括十三经、二十一史,上至周朝下到明朝的重要史籍 93 部共 3000 余卷。他要求在这些史籍的封面和尾页加盖 “郧阳抚治” 印鉴,将其作为郧阳抚治所公有财产。同时,王世贞还在郧阳筑起 “牡丹亭”,题 “清美堂”,把珍贵史籍专门收藏在 “清美堂” 之中,并极力提倡读书,鼓励郧阳地方官员、府县绅士、府学儒生等前来借阅,读完后归还原处。在他的努力下,郧阳府这个曾经流民逃难、流寇猖獗的 “蛮夷之地”,有了属于自己的第一座 “档案馆”——“清美堂”,改变了郧阳诸生只知几种经书而不知 “子、史、集” 的状况,为郧阳的文化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让文化的种子在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
而心系民生,更是王世贞主政郧阳的一大亮点。他深刻体会到百姓生活的不易,深知百姓的疾苦就是地方发展的关键所在,所以在推行各项政策、开展诸多建设之时,始终将百姓的利益放在重要位置,尽力减轻百姓的负担,努力让郧阳的百姓过上安稳富足的生活。
虽然王世贞主政郧阳仅仅一年多时间,但他凭借着自己的智慧与才干,在军事、文化、民生等多方面都取得了斐然的成绩,在郧阳的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成为了后世传颂的佳话,也让郧阳在岁月的长河中绽放出了别样的光彩,为郧阳后续的长远发展筑牢了根基。
张振武,1877 年生,湖北竹山人,自幼便展现出聪颖好学、有胆有识的特质,且立志报国。1900 年,正在武汉游学的他考入了湖北省师范学校,在这里,他受到老师时象晋的熏陶,进步思想开始在心中萌发。彼时,甲午战争刚结束不久,国家面临着严重的民族危机,这让张振武深刻意识到,必须要寻找一条救国之路,于是,他毅然回到老家变卖部分家产,于 1904 年自费东渡日本,进入早稻田大学攻读政治法律。
在日本留学期间,张振武接触到了更多先进的思想和理念,也看到了日本通过明治维新后国家日益强大,对比祖国的积贫积弱,他救国的决心愈发坚定,于 1905 年加入了孙中山创立的同盟会,期望能通过革命的方式改变国家命运。1907 年,张振武学成毕业回国,任教于武昌黄鹤楼小学。
张振武深知教育对于启发民智、传播革命思想有着重要作用,所以他把学校当成了宣传革命的最佳场所,充分利用各种机会向学生们宣传革命理念,唤起他们的民族自尊心和爱国观念。比如在上地理课时,他会特别指出某处原属中国领土,却先后被帝国主义侵占,学生们听闻后,自然难以容忍这样的奇耻大辱,一颗颗革命的种子就这样悄悄地在学生们心中播下。
为了进一步扩大宣传阵地,张振武还在武昌创办了体育会,并且设立了男女中学各一所。在辛亥革命前,他又创办了 “民国公学”,后来这所学校改为省立第三中学。通过创办学堂,张振武以学校为基地,更加广泛地宣传革命思想,让更多的年轻人受到进步思想的熏陶,为革命事业培育后备力量。
1909 年 6 月,张振武参加了由同盟会会员成立的共进会,负责料理会中的财务事宜。为了给革命筹集资金,他不顾家人的强烈反对,毅然卖掉了位于竹山城关镇老家的田产,将所得的钱财全部交给了共进会财务部,全身心地投入到革命事业之中,为即将到来的革命风暴默默做着准备。
1911 年 10 月,武汉三镇的局势已是山雨欲来风满楼,革命大潮在暗流涌动。9 日下午,意外发生了,武昌起义的计划暴露,清朝官兵在城内展开了大肆搜捕和屠杀革命党人的行动,众多起义机关的领导人无奈纷纷撤离,革命形势瞬间变得万分危急。
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张振武挺身而出,他展现出了非凡的勇气和担当,主动与其他革命志士秘密联络,紧急商议应对之策。经过一番权衡,他们果断决定提前起义,不能坐以待毙,要主动出击,为革命拼出一条血路。
10 月 10 日晚,在张振武等人的组织和推动下,终于在工程营打响了武昌起义的第一枪。这一枪如同划破黑夜的惊雷,瞬间点燃了整个武昌城的革命烈火。革命士兵们纷纷响应,奋勇作战,与清军展开了激烈的交锋。到了 10 月 11 日黎明,经过一夜的激战,武昌城内的官署、城门均被革命党人成功控制,象征着革命胜利的十八星旗高高地插上了黄鹤楼,宣告了武昌首义的伟大胜利,武汉三镇也随之完全落入革命党人的手中。
武昌首义的胜利,极大地鼓舞了全国各地的革命力量,为推翻清王朝统治奠定了坚实基础。而张振武在这次起义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他的果敢和英勇,成为了推动革命向前发展的关键力量,也让他的名字永远地铭刻在了辛亥革命的光辉史册上,成为了十堰人民乃至全体中华儿女铭记的英雄。
原杰出生于 1417 年,是山西阳城人。明朝正统十年,28 岁的原杰考中进士,榜列三甲五十四名。30 岁时,原杰被授予南京御史,不久后改到北京任职。
后来,原杰巡按江西,也就是代皇帝巡察地方,接着又巡按顺天府。在履职过程中,他充分展现出了公道正派、处事果断的优秀品质,也因此被提升为江西按察使。原杰一身正气,不畏权贵,在巡按江西时,当地强悍的大盗十分猖獗,违法作乱之事频发,原杰果断出手,捕获诛杀了这些大盗,使得违法作乱的人都收敛了自己的行为。而在巡按顺天府时,恰逢顺天府发大水,放牧官家马匹的人由于缺乏草料,致使许多马匹死去,官吏便责令他们赔偿。原杰深知百姓疾苦,上书请求免于赔偿,同时,他还建议用输送粮食换取食盐运销权的方式,发给盐引凭证输入米来赈济饥荒。他的奏疏呈入后,虽一度被户部阻止,但景帝最后还是听从了原杰的建议,并破格提升他为江西按察使。不仅如此,原杰还揭发宁王朱奠培淫乱的事情,革去了他的护卫,凭借这些突出的政绩,原杰被赐诰命奖赏。
成化二年,原杰在山东就任右副都御史,巡抚该地。遇到荒年时,他积极设法赈济救灾,使得百姓没有流离迁徙。之后,他被召回任户部左侍郎,掌管全国土地、户籍、财政税收等重要事务。当时黄河改道没有规律,改道后形成淤塞,有很多军民在淤塞的地区开垦种植,然而奸徒却称那些地方是园场屯地,将其献给王府以邀赏赐,王府便总是据为己有。原杰查明情况后,奏请将献出田地的人贬去戍边,并给接受土地的人加罪。后来江西盗贼起事,因原杰曾两次到那里做官,深得民心,所以皇上下诏派他去治理。原杰没有辜负皇命,他逮捕并杀了 600 余名盗贼,其余的盗贼则全部解散,因治理盗贼有功,他改任左副都御史,被召回京城佐理都察院事务。
原杰凭借着自己的能力与担当,在不同的任职地都做出了显著政绩,也因此不断受到朝廷的破格提拔,而他最为人称道的功绩,还要数抚治郧阳、妥善安置流民这一壮举。
明代中期,郧阳地区(当时称荆襄山区)面临着严峻的流民问题。此地流民聚集,人数众多,且暴乱频发,朝廷两度派兵镇压,可这些为生存而聚集于此的流民去而复聚,朝廷一直苦无良策。
郧阳地区之所以出现这样的情况,是有多方面原因的。从地理环境来看,郧阳一带位于湖北、河南、陕西、四川四省交界之处,山大谷深,林密土肥,适合农耕与居住,本就容易吸引人口聚集。而且在历史上,这里经历了多场战争,元朝末年红巾军和元军在此大战,使得当地元气大伤。明朝建立后,朱元璋起初将这一地区封禁起来,不允许民众开垦,只保留少量军屯满足军队需求。随着明朝后续几代帝王对这里的农业限制逐渐放松,大批来自河南、山东等地失去土地的老百姓纷纷来到郧阳地区居住,人口增长迅速。
同时,明帝国政府在管理上也存在诸多疏漏。一方面,地方行政划分不到位,保甲制度形同虚设,面对日益增加的移民,仅靠郧阳府及下辖州县难以满足复杂的行政管理需求,很多流民藏在山间,隐匿户口,官府管理难度极大。另一方面,朝廷对流民的政策含糊其辞且不切合实际,虽有流民复业令、禁止隐占人口田地令、赦罪令等法令,旨在解决流民的土地、赋税等问题,但由于藩王土地兼并、自然灾害等因素影响,这些法令未能从根本上解决流民的生活难题。此外,武当山特殊的政治地位以及宦官乱政等问题,也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当地百姓的负担,使得流民问题愈发复杂。
在这样的背景下,朝廷听取大臣建议,命原杰以都察院左副都御史之职前往荆襄抚治流民。原杰深知责任重大,他一到郧阳,便不辞辛劳,踏遍所有郡县,深山穷谷,无不亲至,以求真务实、事必躬亲的扎实作风,会同鄂豫陕三省各级官员,逐村逐户登记无籍流民。经过细致的排查统计,共登记愿留郧附籍流民 123371 户,438644 人,愿归原籍者 16663 户,273752 人,也就是对于愿意留下来生活的流民,便给他们安上本地户口,愿意回老家的,则送他们回去。
随后,原杰又率三省官员实地踏勘合议,议定设府诸事。他深刻剖析了流民们背井离乡、流徙四方的根本原因,当时苛捐杂税十分繁重,土地兼并、鲸吞民田现象突出,流民们大多是因原籍差役、赋税浩繁以及畏罪等原因才弃家偷生。基于这些情况,原杰奏请朝廷在郧县设立郧阳府、郧阳抚台,开创了郧阳山区的安定时代。
原杰还坚持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代民立言,为民请命,要求朝廷减轻百姓赋税徭役,让流民们能够有屋可住,有田可耕,只有这样才能使大量流民安居乐业。解决流民吃饭问题需要大量土地,原杰便带领各级地方官员和广大军民掀起了大兴农田水利建设高潮,大规模改田造地,修堰塘等水利工程,建设农业基础设施,推广水稻、水麦的种植面积,成功解决了老百姓的吃饭问题。例如,郧县修建的武阳、盛水二堰一直使用到现在,在县城南六十里处修建堰塘,改造出了大片良田。并且在后续几任巡抚的不懈努力下,郧阳抚治区域新开发土地三十多万亩,这对流民的长治久安发挥了根本的作用。
郧阳府设立后,成为了明清时期的一个特区,这个特区始建于明朝成化十二年(1476 年),是明朝中央政府在流民纷乱的特殊时期设立的一个略高于省级建制的特别辖区,“特区” 横跨湖北、河南、陕西、四川 4 省边境的 8 府 9 州 65 县,是秦巴地区的政治和军事中心。当时 “特区首府”—— 郧阳府城也就成了与湖北武昌、河南洛阳、陕西长安、四川成都平级的特有的府城,在明清时期,郧阳府知名度比全国境内任何一个府都要高,这期间共有一百二十位朝廷大员在郧阳府任抚治,而原杰作为第一任抚治,功勋卓著,为当时十堰及周边地区的社会治理作出了杰出贡献。
可惜的是,成化十三年(1477 年),原杰因积劳成疾,卒于返京途中,诏赐太子太保。原杰虽然离去,但他为郧阳地区留下的安稳局面以及所做出的贡献,一直被当地百姓铭记,郧阳、襄阳、南阳、汉中的民众纷纷为其立祠堂祀拜之,他的事迹也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流传,成为十堰古代名人中熠熠生辉的存在。
尹吉甫,原名兮甲,生于古蜀国江阳(一说湖北房县),是中国西周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哲学家和文学家,也是《诗经》的编纂者,中国诗歌的创始人,更是周宣王姬静时期的重要功臣。
相传,尹吉甫从家乡楚地第一次到京城(现在的西安)参见周宣王时,献上了家乡特产白茅。当时,将原本浑浊的米酒变为更高品质的清酒所用的辅助工具正是白茅。而这次以献白茅开始的君臣会面,一开始就让宣王对尹吉甫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宣王问哪里的白茅最好,尹吉甫不仅说自己家乡的最好,还顺便介绍了家乡房陵,称 “房陵附近百草丰茂,曾经是神农帝采药尝百草的地方”。除此以外,令周宣王对尹吉甫印象更加深刻的是,他一见面朝拜便即兴吟诵了一首歌颂岐山的诗作:“天作高山,大王荒(有)之。彼作矣,京慨自吉弋,文王康之。彼徂矣,歧有夷之行(道路)。子孙保之。《诗经・天作》”。这首诗中的岐山,正是周部族发达兴旺的象征之地,歌颂岐山,也就是歌颂周王室、周天子。周宣王听到过不少颂词,但像尹吉甫这样有文采、有意境的,还是头一回听到。宣王有心把尹吉甫留在镐京,辅佐王室,但一时还拿不准。
过了几天,宣王出猎,召尹吉甫随同。猎场在镐京南面的终南山。在猎场中,宣王对御驾前不停飞掠、奔窜的小禽小兽没有多大兴趣,很少张弓搭箭对准它们,只管驾车向猎场深处驰去。尹吉甫驾车跟在后面,突然发现不远的树丛中有一只猛虎,宣王却完全没有察觉。尹吉甫失声惊叫:“天子,有虎!” 与此同时,尹吉甫挥动手中的鞭子,四马着力,很快接近御驾。说时迟,那时快,尹吉甫丢掉马鞭,取下腰间的弓箭,并在奔跑的马车上搭弓射箭,咔嚓一声响,不远处火星四迸,那只虎却一动不动。车队停下,一行人走近一看,原来是一块形如猛虎的巨石。再看那支箭,不但箭镞射入石内,连箭杆上的羽毛饰物也深深嵌进石身。宣王称赞说:“真是神箭!我听过你吟诗,想不到你还有武功,箭射得这样好。”
经过这一系列的接触和反复考验,周宣王认为尹吉甫是一名难得的文武全才,于是将其留在身边辅佐朝政,还拜其为师,后来更是封尹吉甫为 “太师”。为了纪念尹吉甫和诗经文化,房县已连续多年举办诗经文化节。
尹吉甫在军事方面有着卓越的成就,是一位战功赫赫的军事家。宣王五年(前 823 年),猃狁(古民族)迁居焦获,进攻到泾水北岸,危及宣王。尹吉甫受命率师反攻,他凭借着出色的军事指挥才能,率军一路反攻至太原,并大获全胜。《诗经・小雅・六月》描述这次战争:“戎车既安,如轾如轩。四牡既佶,既佶且闲。薄伐猃狁,至于大原。文武吉甫,万邦为宪。” 此后,尹吉甫又奉命到成周(今河南洛阳东)征收南淮夷等族的贡赋,为周宣王的中兴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而在文学领域,尹吉甫更是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他是《诗经》的采风者、编纂者,被尊称为 “中华诗祖”。《诗经》作为我国历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不可撼动的重要地位,其中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 500 多年的诗歌 300 余篇。据考证,《大雅》中的《崧高》《烝民》《韩奕》《江汉》等诸多篇章都是尹吉甫的作品,他的诗歌大多是对周宣王的 “功过” 评价,有 “功” 则歌颂,有 “过” 则批评,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状况,也为后世的文学创作以及治国理政等方面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与借鉴,对中国古代诗歌文化的发展起到了奠基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