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堰郧阳革命烈士陵园攻略

2024-12-28

十堰郧阳:红色沃土蕴英魂

十堰,这座位于鄂西北的城市,承载着厚重的历史底蕴,而郧阳更是一片被革命热血浇灌的红色沃土。在风云变幻的近现代,郧阳地区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与英勇无畏的人民,在中国革命的壮丽史诗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篇章。郧阳革命烈士陵园,宛如一座不朽的丰碑,矗立在这片土地上,静静诉说着往昔的峥嵘岁月,吸引着无数人前来缅怀、追思。

郧阳,北通豫陕,南达荆襄,东瞰江汉,西连川渝,素为兵家必争之地。自近代以来,面对列强入侵、封建腐朽,郧阳人民从未屈服,他们以坚毅的脊梁扛起抗争的大旗。大革命时期,进步的火种便已在郧阳点燃,诸多在外求学的青年才俊,深受马克思主义熏陶,纷纷回乡播撒革命的种子。何恐、施洋等先驱,怀揣着对理想社会的炽热向往,积极投身革命浪潮,为党组织在郧阳的生根发芽奠定了坚实根基。

土地革命战争的烽火熊熊燃烧,郧阳大地陷入血与火的洗礼。贺龙元帅率领的红三军挺进武当山区,创建了以房县为核心的鄂西北苏区,打土豪、分田地,让穷苦百姓看到了希望的曙光。当地百姓箪食壶浆,踊跃参军,为保卫红色政权不惜舍生忘死。虽然后来苏区遭受国民党反动派的残酷围剿,暂时陷入困境,但郧阳人民的革命斗志从未熄灭,游击武装依旧在深山密林中顽强抵抗,给敌人以持续打击。

抗日战争时期,郧阳又成为抗日救亡的前沿阵地。随着武汉等地的沦陷,大量学校、团体迁至郧阳,一时间,郧阳汇聚了来自四面八方的爱国力量。中共党组织顺势而动,建立起诸多抗日救亡团体,宣传抗日主张,动员民众奋起抵抗。郧阳儿女或奔赴抗日前线,或在后方全力支前,为抗战胜利默默奉献着自己的力量。

解放战争的关键节点,郧阳更是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中原突围战役中,李先念、王震等将领率领部队在郧阳的崇山峻岭间浴血奋战,突破国民党军的重重封锁,成功挺进陕南,为后续的战略反攻保留了有生力量。郧阳百姓冒着枪林弹雨,为解放军送粮、带路、照顾伤员,军民鱼水情深,共同铸就了胜利的基石。

郧阳革命烈士陵园,正是为纪念这些在各个历史阶段为革命捐躯的英雄烈士而建。它始建于 1950 年,最初位于郧县老城沧浪山,1978 年因丹江口水库蓄水,迁至新城北部杨家山。如今,这座陵园已成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承载着厚重的历史与精神内涵。

陵园概况:历史与地理的交织

郧阳革命烈士陵园,始建于 1950 年,最初坐落在郧县老城沧浪山(又名虎山),1951 年 7 月 1 日落成,占地 25 亩,建筑面积 10 亩,东西长 400 米,南北宽 125 米。主体建筑独具特色,三层砖木结构的六角形主亭,层层竖立着镌刻褒扬烈士之文与英名的大理石石碑;南北辅亭对称而立,同样刻有烈士英名。主亭正前方的仿古精雕牌坊,醒目地书写着 “郧阳烈士陵园” 六个大字,主亭前映壁上仿书毛泽东题词 “生的伟大,死的光荣”,园内绿树成荫,百花争艳,主亭顶部塑有的身着绿军装、持枪远眺的人民解放军战士全身塑像,更是威风凛凛,建成后吸引着络绎不绝的瞻仰者。

然而,1978 年,因丹江口水库蓄水,陵园地势下陷,许多建筑受损。为了更好地保护陵园,传承英烈精神,经报请湖北省人民政府批准,1979 年,陵园迁至新城正北部杨家岭。新址依山而建,占地 100 多亩,气势恢宏。如今,这里已成为十堰地区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承载着厚重的历史与精神内涵,向世人诉说着那段波澜壮阔的革命岁月。

从地理位置上看,郧阳革命烈士陵园所在的杨家山,位于十堰市郧县城关镇杨家岭 1 号兴郧路社区,它地势较高,视野开阔,周边山水相依,宁静而庄重。站在陵园高处,可俯瞰郧阳城区的部分风貌,城市的发展与历史的沉淀在此处相互交融。交通也较为便利,无论是自驾还是乘坐公共交通,都能方便抵达,让前来缅怀先烈的人们少了奔波之苦,能够心无旁骛地沉浸于那段红色记忆之中。

历史回溯:烽火郧阳铸丰碑

(一)革命烽火的点燃

郧阳,这片古老的土地,在近代中国的黑暗时刻,率先被革命的曙光所照耀。早在上世纪二十年代,进步思想便如星星之火,在郧阳的山川间悄然蔓延。在外求学的郧阳青年,接触到马克思主义后,深受触动,他们怀着满腔热血,回到家乡,传播新思想,组织民众,为革命事业播下了最初的种子。

在党的早期组织建设中,郧阳地区涌现出诸多仁人志士。他们秘密联络,成立党小组,发展党员,在隐蔽的斗争中,为党组织的壮大不懈努力。这些先驱们深入工厂、农村,向广大劳动者讲述革命道理,启发阶级觉悟,让郧阳的劳苦大众开始意识到团结抗争的力量,为后续大规模的革命运动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

(二)解放之路的浴血奋战

1947 年,解放战争进入关键转折期,陈赓、谢富治率领的部队遵照党中央战略部署,跨过黄河,挺进鄂豫陕边区,郧阳地区的解放大幕就此拉开。

郧西,作为湖北最早迎来解放的县城之一,见证了无数英勇壮烈的瞬间。当年 11 月,陈谢兵团 4 纵 12 旅的战士们如神兵天降,迅速突破国民党军的防线。34 团一路势如破竹,南路一营解放漫川关后,迫使上津乡长率民团溃逃;另一营东进攻占五谷梁,国民党地方武装节节败退。16 日,解放军顺利进入郧西县城,俘敌 60 人,缴获武器 270 余件,湖北省首个基层人民政权在此宣告成立,郧西人民迎来了新生。

郧阳县城的解放则充满艰辛。国民党专员公署和县政府妄图负隅顽抗,加强城防,在老君殿等地修筑坚固工事。但中共郧县地下党早已积极行动,秘密搜集情报,为攻城部队提供关键信息。12 月 29 日晚,34 团和 36 团分两路向郧阳逼近,30 日晨,战斗打响,34 团击溃老君殿守敌,36 团抵达郧阳东关,形成包围之势。守敌慌乱逃窜,34 团先头部队于当日下午踏入城内,郧阳宣告解放。这一系列战斗的胜利,为鄂陕边根据地的建立与巩固筑牢了根基,也让郧阳成为解放战争中的重要据点。

(三)剿匪反特的艰苦斗争

解放初期,郧阳并未立刻迎来太平盛世,残余的国民党匪帮、特务与当地反动势力勾结,在深山密林中负隅顽抗,妄图颠覆新生政权。他们烧杀抢掠,扰乱社会治安,威胁百姓生命财产安全,给郧阳的重建与发展蒙上阴影。

为彻底肃清反动残余,解放军战士与地方干部紧密配合,深入山林展开艰苦卓绝的剿匪行动。这些匪徒熟悉地形,行踪诡秘,战士们常常风餐露宿,翻山越岭追踪匪迹。在遭遇战中,面对匪徒的突然袭击,战士们毫不畏惧,奋勇还击;在攻坚战中,他们不畏枪林弹雨,强攻土匪据点。

同时,反特工作也在紧张进行。公安人员明察暗访,与隐藏极深的特务斗智斗勇,从蛛丝马迹中寻找线索,破获多起特务阴谋案件,成功斩断敌人伸向新生郧阳的黑手。历经近两年的不懈努力,终于将反动残余势力彻底歼灭,郧阳大地重归安宁,人民得以安心投入新生活的建设。

特色景观:岁月沉淀的敬意

(一)庄严肃穆的纪念碑

步入郧阳革命烈士陵园,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那座巍峨耸立的革命烈士纪念碑。它宛如一位坚毅的巨人,静静守护着这片承载厚重历史的土地。纪念碑整体采用钢筋混凝土砖石结构,略呈正四棱台型,高 25.35 米,碑身高 23.55 米,碑的正面,“革命烈士纪念碑” 七个大字苍劲有力,仿佛是烈士们的呐喊穿越时空,震撼人心;背面 “革命烈士永垂不朽” 八个大字,更是庄重肃穆,诉说着对英烈们永恒的追思。

近顶部位东、西两侧,各建有一座钢筋混凝土的仿古式四角亭,亭高 10.7 米,红柱、绿瓦、飞檐斗拱,古韵盎然。亭与碑相互映衬,为纪念碑增添了几分古朴典雅的气息,又似在向人们讲述着那段波澜壮阔的革命岁月里,英雄们在枪林弹雨中坚守、奋战的故事,让每一位前来瞻仰的人都不禁心生敬意,驻足缅怀。

(二)承载记忆的纪念馆

革命烈士纪念馆坐落于东亭一楼,这里是郧阳革命历史的 “记忆宝库”。迎门而立的宫立章烈士碑,仿若一位忠诚的卫士,开启着通往往昔的大门。馆内三块大理石碑,镌刻着各个革命时期牺牲的 1606 位烈士英名,那一个个名字,背后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是为了理想与信仰不惜舍生忘死的英雄豪杰。

中共郧阳地委、郧阳行署、郧阳军分区、郧阳地直机关、中共郧县县委、郧县人民政府和各界群众团体敬献的 23 块匾额,高悬于馆内,或大气磅礴,或笔锋刚劲,满含着对烈士的崇敬与哀思。在烈士陵园登山主道路口,雕龙画凤的烈士陵园门亭精美绝伦,顺山势修筑的 155 级登顶台阶,宽 24 米,长 88.5 米,两旁石狮两对、石象、石虎各一对,威风凛凛,似在守护着烈士英灵,又似引导着后人一步步走进那段热血沸腾的历史,去感受先辈们的壮志豪情。

(三)纪念亭阁的深情缅怀

杨献珍纪念亭,静静伫立,它是为纪念郧阳籍著名哲学家、教育家杨献珍而建。亭中 “杨献珍同志永垂不朽” 的镌刻,在阳光映照下熠熠生辉,让人不禁回忆起杨献珍同志为革命事业、为思想文化传播所做出的卓越贡献,他的智慧光芒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后人前行的道路。

六角形主亭,作为陵园的主体建筑之一,三层砖木结构别具一格。层层竖立的大理石石碑上,镌刻的褒扬烈士之文与英名,历经岁月洗礼,愈发清晰深刻。南北辅亭对称而立,同样承载着烈士英名,与主亭相互呼应,似在轻声诉说着那些不为人知的英雄事迹。主亭正前方的仿古精雕牌坊,“郧阳烈士陵园” 六个大字醒目庄重,牌坊背后,是无数英烈用热血铸就的不朽功勋;主亭前映壁上仿书毛泽东题词 “生的伟大,死的光荣”,这十个字,如黄钟大吕,振聋发聩,时刻提醒着后人,今日的和平幸福来之不易,是英烈们用生命换来的,当倍加珍惜,砥砺奋进。

适合人群:传承红色基因的纽带

郧阳革命烈士陵园,宛如一座跨越时空的精神桥梁,连接着往昔的热血与当下的奋斗,对不同群体都有着非凡的意义。

对于莘莘学子而言,这里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鲜活课堂。学生们在书本中熟读近现代史,而烈士陵园则将那些抽象的文字化为可触可感的真实。他们穿梭于纪念碑、纪念馆之间,聆听着讲解员讲述先辈们为理想抗争、为家国献身的故事,心灵被深深触动。当亲眼看到烈士名录上一个个年轻的名字,他们真切领悟到美好生活是无数英烈用生命换来的,从而激发内心的报国之志,在成长的道路上,怀揣敬畏,砥砺奋进,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党员干部们来到陵园,更是一场寻根溯源、滋养初心之旅。在繁忙的政务工作之余,伫立在烈士纪念碑下,重温入党誓词,那一句句誓言,在英烈的见证下愈发铿锵有力。回顾党的艰辛历程,从郧阳的革命烽火到全国的解放伟业,先辈们矢志不渝、不怕牺牲的精神如明灯照亮前行之路,提醒着党员干部要时刻牢记为人民服务宗旨,在新时代的征程中,面对困难与挑战,坚守信仰,勇于担当,为党和人民的事业鞠躬尽瘁。

而普通游客,无论来自何方、从事何职,踏入这片陵园,都能感受到历史的厚重与力量。他们漫步其间,欣赏着庄严肃穆的建筑景观,品味着那段风云激荡的岁月。或许是被某一位烈士的事迹所打动,或许是在纪念碑前的沉思中,找到了生活的勇气与奋进的动力,进而带着这份精神馈赠,回归日常,努力创造更美好的生活,为社会的发展添砖加瓦。

游玩注意事项:守护圣地的庄重

当我们怀着崇敬之心前往郧阳革命烈士陵园,需知晓并遵守一些必要的注意事项,以维护这片圣地的庄严与神圣。

入园之时,着装应保持素朴得体。避免穿着鲜艳华丽、过于暴露或带有奇装异服元素的服饰,尽量选择以黑、白、灰等素色为主的衣物,以此彰显对英烈的敬重。同时,要始终保持庄严肃穆的态度,切不可嬉笑打闹、大声喧哗,更严禁在园内进行娱乐活动。这里是英烈安息之所,安静的氛围能让我们更好地聆听历史的回响,感受先辈们的伟大精神。

在参观过程中,要爱护陵园内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公共设施如长椅、栏杆、指示牌等,承载着维护陵园秩序与方便游客缅怀的功能,不可随意破坏、涂写。若看到垃圾杂物,应主动捡起,维护园区的整洁干净,让陵园始终以庄重整洁的面貌迎接每一位瞻仰者。

此外,需留意陵园的开放时间,合理规划行程,避免因错过开放时段而影响参观。若遇特殊纪念日、活动或恶劣天气,陵园的开放安排可能有所调整,提前通过官方渠道了解相关信息,能确保参观顺利进行。遵循这些注意事项,是我们对英烈最基本的尊重,也是传承红色基因应有的态度,让郧阳革命烈士陵园的精神之光,在每一位到访者的守护下,熠熠生辉,永不磨灭。

结语:传承红色精神,砥砺奋进前行

郧阳革命烈士陵园,承载着郧阳这片土地的厚重历史,凝聚着无数英烈的热血与精神。它不仅仅是一座陵园,更是一部生动的教材,一面精神的旗帜。在这里,历史与现实交汇,过去的烽火硝烟化为激励当下的磅礴力量。

当我们走出陵园,心中应久久回荡着英烈们的事迹,铭记他们为国家、为民族、为人民所付出的一切。在新时代的征程上,无论面对何种困难与挑战,都应以英烈为榜样,传承红色基因,坚定理想信念,砥砺奋进前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让郧阳这片红色沃土绽放新的光彩,让英烈精神永垂不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