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链接
Copyright © 湖北十堰旅游景点特色美食网 沪ICP备2024075790号-4
2024-12-19
房县,这一承载着厚重历史底蕴的地名,其由来有着颇为久远且饶有趣味的渊源。“房” 字最初源于尧帝对丹朱部落族群的封邑,而 “陵” 则是丹朱对其子的封氏。在远古时期,它们本是部落族群的图腾符号,后来随着文字的逐渐发展,才慢慢演化为 “房、陵” 二字。
明代的《房县志》里曾这样释义此地,称其 “四面皆山林巩固,巍然高峻,有如房室”,这般形象的描述,仿佛将当时房县所处的地理环境以及独特风貌生动地展现在了人们眼前,也使得 “房陵” 之名更具画面感,让人能够想象出它宛如一座被山林环绕守护的坚固房室一般,静静伫立在岁月之中。
从这些古老的释义与传说中,我们不难看出房县之名自诞生起,便蕴含着古人对这片土地深深的认知与情感寄托,它不仅是一个简单的地域称呼,更像是一部镌刻着历史印记的史书,等待着后人去翻阅、去探寻其中深藏的故事。
房县的历史沿革犹如一幅波澜壮阔的画卷,在漫长的岁月长河中徐徐展开。
西周以前,这里是彭部落方国所在。当时的部落在此繁衍生息,有着自己独特的发展轨迹,虽距今年代久远,但却也是房县历史的重要开篇。
到了春秋时期,房县被称作防渚,那时的它在地域局势中有着别样的地位,或许是凭借独特的地理位置,成为各方关注的区域之一。
进入战国时代,这里又改称房陵,归属楚国管辖,也开始在楚国的大舞台上扮演起属于自己的角色。
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 221 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推行郡县制,房陵城区得以设立,隶属于汉中郡,自此正式被纳入大一统王朝的行政区划体系之中。西汉时期基本延续了这一设置。
东汉末年,天下局势动荡,房陵成为了防陵郡的治所,地位愈发重要。
三国魏黄初元年(220 年),魏文帝曹丕合房陵、上庸二郡置新城郡,房陵成为了新城郡的治所,见证着三国鼎立时期各方势力的纷争与交替。
西魏废帝二年(553 年),新城郡被改名为光迁国,房陵依旧是其治所所在。
北周武帝保定三年(563 年),光迁国被废,改为迁州置光迁郡,房陵城区也相应地更名为光迁县,并且一直作为州郡的治所存在,继续在区域发展中发挥关键作用。
隋大业二年(606 年),光迁郡这一称呼再次出现,取代了之前的相关设置。
唐武德元年(618 年),又改房陵郡为迁州,其治所仍在房陵。贞观十年(636 年),光迁县又变回了房陵城区。此后的天宝元年(742 年)、乾元元年(758 年)等不同时期,房州与房陵郡的名称交替变更,见证着大唐王朝的兴衰与行政区划的调整。
五代时期,基本沿袭了之前的状态。
北宋雍熙三年(986 年),房州被升为保康军,体现出其在当时军事等方面的重要性。
元朝时,房州得以恢复,隶属于湖广中书襄阳路,依旧在区域中有着不可忽视的地位。
明洪武十年(1377 年),迎来了一个重要的转折点,撤房州及所辖房陵县、竹山县,取 “房陵” 简称,正式设立房县,归属湖广布政使司襄阳府。成化十二年(1476 年)又改属郧阳府,此后清代也基本沿用了这一设置。
到了近现代,1912 年,房县属襄阳道。1931 年隶属湖北省第十一行政督察区,同年红三军来到房县,成立中共房县县委和房县苏维埃政府,隶属鄂西临时分特委。1936 年房县属湖北省第八行政督察区。1946 年新四军来房,在中坝成立房县人民政府,隶属西北军区党委。1949 年 2 月 1 日隶属陕南行政主任公署。新中国成立后,先是隶属两郧专员公署,后续又历经多次专区调整,直到 1994 年,郧阳地区与十堰市合并,房县划归十堰市管辖,一直延续至今。
在这漫长的历史沿革过程中,房县历经了无数的变迁与发展,名称、所属区域等不断变化,但始终承载着这片土地上人们的生活记忆与历史传承,成为了鄂西北大地上一颗璀璨的历史明珠。
截至 2023 年底,房县的总户籍人口为 46.1 万人,总户数达到了 17.2 万户,年平均人口为 46.24 万人。而常住人口为 37 万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有 17.48 万人,占常住总人口比重(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 47.29%,相较于上一年末,这一比率还提高了 1.5 个百分点。
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房县的人口结构正处在动态变化之中。户籍人口数量反映出房县有着较为庞大的本地人口根基,承载着众多家庭和社会关系网络。而常住人口数量以及城镇化率的变化,则体现出当地发展的一些趋势。比如,城镇化率的稳步提升,意味着县城以及一些乡镇的吸引力在不断增强,有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从乡村聚集到城镇生活、工作,这背后或许是城镇能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更优质的教育和医疗资源以及更便利的生活配套设施等因素在起作用。
同时,常住人口与户籍人口之间的差距,也暗示着存在部分人口外流或者流入的情况。近年来,随着房县积极探索新型城镇化新路径,出台诸多如《鼓励生育六条意见》《鼓励消费六条意见》《鼓励农民进城六条意见》等政策,吸引了一定的人口回流,也让人口增长呈现出积极的态势,为当地的经济社会进一步发展提供了人力基础,也预示着房县在未来有着较大的发展潜力和活力,有望在推动经济量级突破、城市能级提升、发展层级跨越等方面不断迈进。
房县下辖 12 个镇、8 个乡,地域广阔,其人口分布呈现出一定的特点。总体来看,人口分布并不均衡,受到地理环境、产业发展等多方面因素影响。
从地理环境方面来说,房县地势西高东低,南陡北缓,中为河谷平坝。那些地势相对平坦、交通便利的河谷平坝地区,往往更容易聚集人口,像城关镇作为县政府驻地,是全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有着较为完善的基础设施,无论是教育资源,如多所中小学和幼儿园分布于此,还是医疗资源,集中了众多医院、诊所等,亦或是商业配套,商场、超市等一应俱全,这些优势吸引了大量人口在此居住生活,人口密度相对较高。
而一些地处山区的乡镇,由于地形复杂,交通不便,可开发利用的土地资源相对有限,可能在人口数量上相对较少。例如,部分位于西部山区的乡镇,虽然有着优美的自然风光,但受限于交通和产业基础,人口分布较为稀疏。
产业发展也是影响人口分布的关键因素。以农业为主的乡镇,人口往往围绕着农田、果园等农业生产区域分布,像一些主要种植水稻、小麦等粮食作物以及茶叶、药材等特色农作物的区域,村民们多居住在附近便于日常劳作。而近年来,随着工业和旅游业的发展,部分地区出现了新的人口聚集趋势。比如在工业方面,一些有规模以上企业入驻的区域,像全县共有规模以上企业 11 家,总产值超 240 亿元,吸纳就业 6000 余人,这些企业所在的地方就吸引了不少劳动力就业,带动了周边人口的聚集。
在旅游业方面,房县有着 8 个国家 A 级旅游景区,其中国家 AAAA 级旅游景区 3 个,国家 AAA 级旅游景区 3 个,国家 AA 级旅游景区 2 个,像野人谷、野人洞、西关印象等知名景区周边,为了满足游客的吃、住、行等需求,催生了众多相关的服务业,吸引了不少人从事餐饮、住宿、旅游服务等行业,也使得这些景区所在的乡镇人口活跃度不断提升,人口分布格局随着产业的发展而逐渐发生着变化。
野人洞位于湖北 “两山之间”(武当山、神农架、长江三峡)旅游黄金中段,交通十分便利,距离襄樊 280 公里,距十堰市 130 公里,距神农架木鱼 127 公里,距武当山 155 公里。它为天然石灰岩溶洞,1974 年,当地农民殷洪发在此洞口与野人搏斗而得名(此人健在),是国家 AAA 级旅游区。
现已开发洞长 1980 米,观赏面积达 2.1 万平方米。整个溶洞共分上下两层,中间由人造百米天梯连接而成,这天梯在国内众多溶洞中颇为独特,行走其上,惊险刺激。洞内峰回路转,曲径通幽,景观布局疏密参差,有着 “三厅”(即擂鼓厅、天河厅、神龟厅)、“两宫”(即野人寝宫、洞内迷宫)、“一会”(即情人会)等不同景致。洞内的钟乳石形象各异,姿态万千,或如仙、如佛、如兽、如林,惟妙惟肖,让人仿佛置身于奇幻的地下世界。而且洞内四季恒温 14 摄氏度,无论何时前来游览,都能感受到舒适的温度。洞外,青山与碧水映衬,飞瀑与流泉交织,原始古朴,秀色天成。在野人洞周边,还有配套的餐饮、住宿设施,方便游客在游玩之余能好好休息,尽情享受这独特的旅游体验。
神农峡景区内有着众多引人入胜的景点,像神农峰、九孔岩、鱼泉瀑布等等。其中神农峰尤为壮观,有一山峰高约 200 米,酷似人们想象中的中华民族的祖先神农氏,他双眼蕴含着无穷的智慧和力量,炯炯有神地目视着远方,面部慈祥而又微露刚毅。在旁约 100 多米处的山崖上,还有 “玉柱擎天”,高约 10 米,实为神农先帝的杵药杆(从另一个角度又像是一位药童与神农氏采药归来),神农峡也因此而得名。
景区内的自然风光美不胜收,山峰竞秀,谷洞幽奇,湖潭幽深,汇聚了千年的诗经文化与流放文化,神农文化与野人文化更是独具特色。这里海拔从 500 米到 1600 米,跨湿地、落叶林、高山常绿林及高山草甸 4 个自然带,是炎帝神农采尝百草之地,素有 “苔藓的世界、菖蒲的王国、药草的花园、古藤的迷宫、老根的殿堂” 之美誉。这里四季皆有不同的美景,不过夏季前往游玩会更加舒适,既能避暑,又能欣赏到郁郁葱葱、生机勃勃的自然景色。游客可以沿着既定的游览路线,从入口慢慢深入,依次欣赏各个景点,感受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与深厚文化底蕴的交融之美。
龙潭坎瀑布位于房县城东 70 公里的中堰河乡阳坪村,是一处让人惊叹的自然景观。它高约 60 米、宽 30 余米,河水从上至下直落潭中,飞流直下,气势磅礴,那飞溅的水花如同玉珠散落,响声如雷,在周边的山间久久回荡。
瀑布所处的地理位置独特,四周苍山碧水,奇岩怪石,风景如画。从山间小路前行,能看到一条小河,河中一座大坝,坝上水平如镜,坝下三个小水潭相连,水潭边均是悬崖,别具一番韵味。在瀑布的上方还有两个大小相同的深洞,里面常年有水,看起来像龙的眼睛,更为这处景观增添了几分神秘色彩。周边的自然环境保持着原生态的风貌,空气清新,四季分明,不同季节前来能领略到不一样的美,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欣赏大自然的无穷魅力,感受这份磅礴大气的震撼。
尹吉甫故里在房县有着极高的历史文化价值,这里承载着《诗经》编纂者尹吉甫的诸多故事与传说。明代碑刻记载尹吉甫生平说尹吉甫是房县人,最有说服力的是房县至今还保存着尹吉甫的墓葬、祠庙、碑刻等遗迹。
其建筑风格古朴典雅,比如宝堂寺作为尹吉甫宗庙所在,寺院后岩壁上原有一古代雕琢的 “日月品字形” 石窟,别具特色。这里流传着许多和尹吉甫相关的传说故事,像尹吉甫家庙传说、尹吉甫墓葬、尹吉甫伐猃狁、尹吉甫舍粥救民等,内容丰富且生动,一代又一代人口口相传至今。对于喜爱历史文化、想要探寻古老故事的游客来说,这里是必打卡之地;而对于普通游客,尤其是带着孩子的家庭来说,在这里游玩既能欣赏古建筑风貌,又能了解传统文化,寓教于乐,是非常不错的选择。
宝堂寺是十堰市房县著名的佛教寺庙,有着悠久的历史,被誉为 “西天极乐世界的缩影”。它座落在房县城东 50 米,榔口乡白鱼河村万峰山,因寺内供有周朝太师尹吉甫的石像,又名 “石佛寺”。
寺庙的园林景观独具特色,建筑布局严谨,主要建筑有经堂、佛殿及左右配殿,这些殿宇全部用黄绿两色琉璃瓦覆盖,并堆绣各式图案花纹,极为绚丽。其他小庙和仓房不规则地散布在大殿两侧及后方,自成系统,结构有汉式和藏式两种。走进寺内,香烟袅袅,诵经声阵阵,营造出一种宁静祥和、庄严肃穆的宗教文化氛围,能让游客静下心来,感受其所蕴含的深厚宗教文化底蕴,沉浸在这份独特的文化体验之中。
房县古城犹如一座历史的宝库,保存着完好的明代城墙,那厚重的城墙见证了岁月的沧桑变迁,仿佛在默默诉说着过去的故事。城内的街道呈现 “井” 字型排列,独具韵味。
城内还有诸多古建筑和历史遗迹,像文庙,承载着古代的教育文化与礼教传统,红塔则高高耸立,别具一格。漫步在古城之中,仿佛穿越回了古代,能深切感受到古城背后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每一处古建筑、每一块石板路,都有着属于自己的故事,游客可以在这里慢慢探寻,领略这座古城独特的风情,感受历史与现代交织的奇妙氛围。
房县小花菇,可是正宗的房县土特产呢。1970 年神农架自然保护区成立,林区 2/3 由房县划出,所以神农架特产与房县特产同源。它的顶面呈现淡黑色,菇纹开暴花,且花为白色,菇底则呈淡黄色,也正因顶面有这独特的花纹而得名。天气越冷,小花菇的产量越高,质量也越好,其肉厚、细嫩、鲜美,吃起来有着令人愉悦的爽口感。
花菇可是香菇中的上品,素有 “山珍” 之称,在菌菇界那可是有着极高的地位,被赞誉为 “菌星”“菇中之王”“素材之荤”“营养元素之宝库” 等。它以朵大、菇厚、含水量低、保存期长而享誉海内外,生产保持天然纯净特色,凭借味香质纯,冰肌玉洁的特点在菇坛中颇负盛名,又因其外形美观松脆可口而成为席上佳珍。
烹饪小花菇的方式多种多样,比如可以做 “香菇酿肉”,先将香菇、黑木耳泡发,猪肉剁碎成糜后加入黑木耳丁、生抽、食盐、葱末、姜蓉、料酒等调料,再把肉馅镶入香菇伞盖内,让香菇肉馅滚上淀粉,入锅油炸 2 分钟,至表皮酥脆后取出,最后搭配泡椒翻炒便可出锅食用。还有 “房县小花菇” 这道菜,先用水将小花菇涨发开,五花肉切片,锅中放油加大葱、姜片、尖椒、肉煸炒,接着加入小花菇翻炒,放入调料加高汤略煮,等汤汁煮干就大功告成了。此外,还能做成干锅房县小花菇,先把清洗好的花菇用 7 成油温拉油倒出,然后将煮好的五花肉切成片,放在锅里煸炒出香味后,加入新鲜干葱头、香菜根、酱片、大葱、干尖椒段等料头,少许花椒,继续炒香后放进锅仔里面垫底,再倒入小花菇,加盐、味精、鸡精粉,少许孜然粉,少许的水,猪油,十三香调料,快速炒匀后起锅,上面撒上些许香菜即可。品尝着烹饪好的房县小花菇,那浓郁的菌菇香气,鲜嫩的口感,让人回味无穷,仿佛把房县山林间的独特风味都融入到了这小小的花菇之中。
房县可是全国著名的黑木耳生产基地县,有着 “木耳之乡” 的美誉呢。这里的黑木耳因色鲜、肉厚、朵大、质优、营养丰富,赢得了 “房耳” 的盛誉,又因其 “形似燕,状如飞”,还被称为 “燕耳”,有着 “山珍之王” 的美称。
房县黑木耳属于光木耳,新鲜的时候是胶质状,半透明,呈现深褐色,且富有弹性;干燥后的黑木耳为角质,背面绒毛短而少,呈暗灰色,耳面则是黑褐色,平滑有光感。它多为二片丛生,胶质状,半透明,肉厚程度能达到耳片厚 1.7 毫米左右,是普通黑木耳厚度的 2 倍,个头也较大,直径一般为 10—12 毫米,胶质厚,胶质含量占耳片质量的 90% 以上。
早在唐代,房县黑木耳就成为了钦点贡品。据传,唐中宗李显被贬房陵后,心思郁结,久而成病,中医以黑木耳入药,却被厨子误以为菜炒制入膳中,李显吃了感觉这黑木耳柔韧润滑,神清气爽,此后便经常食用,回京后,还亲点 “房耳” 为贡品呢。
食用房县黑木耳的方法也十分多样,家常的凉拌木耳,将泡发好的黑木耳焯水后,加入蒜末、生抽、醋、香油、盐等调料拌匀,清爽可口,是餐桌上常见的解腻小菜;木耳肉片也是一道经典菜肴,把黑木耳和炒好的肉片一起搭配,木耳吸收了肉香,肉片也因木耳的加入多了一份爽滑口感;还有用木耳做馅料包饺子,吃起来别有一番风味。无论是作为配菜还是主食材,房县黑木耳都能在餐桌上展现出它独特的魅力,让人品尝到来自大山深处的美味与健康。
房县卷卷儿可是一道极具特色的美食,制作工艺颇为讲究。首先要准备猪五花肉,将其剁成肉馅,然后加入小葱、嫩姜和盐进行调味,让肉馅充分吸收这些调料的香味。接着,用豆油精皮把调好味的肉馅包裹卷起,这一步要包裹得紧实一些,防止后续制作时散开。之后,再让卷好的卷卷儿滚上鸡蛋淀粉浆,使其表面均匀地裹上一层浆糊,为后续的炸制做好准备。
下油锅炸制可是关键环节,要用小火进行油炸,待油温八成热时下锅,每 3 分钟要翻一下,直到炸至金黄酥脆,这时便可趁热用薄刃快刀将其切成整齐小段,直接装盘上桌,就是一道香脆爽口的佐酒小菜了。要是想变换一下吃法,还可以斜刀切成薄片,配以菜心、山珍和高汤一起做成一道清香开胃的汤,汤里的卷卷儿吸饱了高汤的鲜味,吃起来别有一番风味。当然,房县卷卷儿也可以和青菜一起炒,炒出来的菜肴肉香中充满青菜的气息,青菜上也满是肉香,雅俗共赏,是非常下饭的一道佳肴。
过去在房县,逢年过节家家户户都要制作卷卷儿,把它作为家居待客宴席中的当家菜肴。一来卷卷儿确实是色香味俱全的上佳菜品,二来宴席中有这华丽尊贵的卷卷儿既能显出家境富裕小康,又能显现出家庭主妇的勤劳和心灵手巧,更隐含着平常百姓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向往。所以,无论家境如何,每到年节,大家都会炮制一道卷卷儿放在亲朋团聚宴席的正中,以表吉庆。而且房县卷卷儿相传是唐朝庐陵王李显流放到房县时,从长安皇宫中带来的一道普通皇家美食,因此它不仅有着北方菜的特点,更蕴含着浓厚的皇家气息,备受房县人的喜爱,千百年来,房县人一直坚守着卷卷儿制作的正宗食材和工序,坚持用豆油精皮卷肉馅,坚持用鸡蛋淀粉糊上浆后下油锅炸透等等,足见大家对这道美食的珍视。
盘鸭是湖北房县闻名的风味名吃,它的制作工序十分考究。先是要精心选鸭,一般会挑选大小相当的两只鸭,选好后进行宰杀、退毛等常规处理。而其中最具特色的加工方法是在净毛后,将鸭腿爪放入沸水中,速放速取,连续数次,接着捋下黄及揉遍鸭全身上色,随后用刀从鸭背开腔,取出内脏,洗净腹腔,撒上适量椒盐、五香粉,沥尽水分。然后把大小适当的两只鸭搭配成对,让两背相对叠放,将腿翅互为交错蜷曲于两只鸭相对的夹缝两边,头颈交叉垂于两旁,再用绳绕鸭缠数圈扎实,放置在平板上,用石块压数日使其成型,最后剪开绳子,这时两只鸭身合为一体,好似卵形大菜盘,“盘鸭” 便因此得名。
食用盘鸭也有不同的方式,可以用刀将盘鸭切成鸭片,蘸着调料吃,这样能品尝到鸭肉的原汁原味以及调料搭配带来的独特风味;也可剁成块,用鲜汤炖着吃,经过炖煮后的盘鸭,鸭肉变得更加软烂入味,汤汁也融入了鸭肉的香味,无论是吃肉还是喝汤,都让人唇齿留香,是一道让人回味无穷的风味食品,背后凝聚着独特的匠心和美食文化。
油炸圆是房县颇受欢迎的特色小吃之一,制作原料和方法都很有讲究。先是用糯米粉和成团,作为外皮的基础原料,接着准备红糖作馅,把红糖包裹在糯米粉团里,然后将其搓成圆球状,最后在外层沾裹上白芝麻,这样一个油炸圆的生坯就做好了。
做好的生坯放入油锅中炸制,随着油温的升高,油炸圆逐渐变得金黄酥脆,香气也开始弥漫开来。炸好的油炸圆,一口咬下去,先是能听到外皮酥脆的声响,接着便是红糖馅料溢出的香甜滋味,那种香甜无比的口感让人欲罢不能,是当地男女老少都喜爱的特色小吃,来房县游玩的游客们也千万别错过品尝这道美食的机会呀,相信它一定会给你留下深刻的甜蜜印象。
房县黄酒,又称 “皇酒”,属北方半甜性黄酒,那可是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为湖北省十堰市房县特产,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呢。史料记载,早在西周时(前 1046 - 前 771 年),房县民间就已经开始有酿制黄酒的技艺了。周宣王时,房陵人尹吉甫作为使者向周宣王进贡了一坛房陵白茅(也就是黄酒),周宣王尝后封其为封疆御酒。汉朝时,房陵黄酒广为普及,甚至成为了达官贵人的随葬品。房陵黄酒在唐朝更是盛极一时,武则天尝后赐名 “房陵御酒”。神龙元年(705 年),李显官复皇位,还将房县黄酒定为贡酒,年年进贡。西周至明 18 个朝代,共有 23 位帝王级人物与房县黄酒结缘,可见其地位之不凡。
房县黄酒之所以独特,和它的酿造原料及水源有很大关系。酿造房县黄酒用的水是来自青峰大断裂带 4000 米以下活动地层的天然温泉水,富含氡锶锂铁等 10 多种微量元素及 28 种矿物元素。而用的米则是当地著名的三寸糯,因三粒米加在一起刚好一寸而得名,这种糯米油润滑亮,粘性强烈,米香厚重,且只在房县高山地带少量种植。酒曲也是特制的,是用蓼子花(一种专用植物),混合米粉、甘草粉及曲母粉一起拌匀制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