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堰竹溪县简介

2024-12-19

一、竹溪县名字的由来

(一)历史渊源简述

竹溪县的历史源远流长,其归属在不同历史时期历经诸多变化。

早在先秦时期,竹溪县域地初为庸国领地,庸国在当时的地域中有着重要地位。后来,随着楚国势力的扩张,此地归属楚国,成为楚国的上庸县范围。再往后,又纳入秦国版图。

进入秦汉时期,这里属益州汉中郡之武陵县(位于今县东,后汉时省入上庸县)。三国时,它归属魏荆州上庸郡之武陵县(此时武陵县复置)以及巫县(在今县南,魏始立)。晋朝时,其分别隶属于梁州上庸郡之武陵县、上庸县(大致在今县西至陕南平利县东一带),还有晋昌郡之吉阳县(今县西)、东关县(今县北)。南北朝时期,境内的行政设置更为复杂,曾经置有吉阳、东关、新丰、北巫、熊川、吉安、丰利等县,并且梁代时废除了武陵县。

隋朝属梁州西城郡之金川县(范围大概是今县西至陕南平利县东)。唐朝时期,归属山南东道金州汉阴郡之平利县(也就是隋代的金川县),武德元年曾复置武陵县,不过贞观十年又撤武陵县并入上庸县,隶属于房州。宋朝时,属于京西南路金州安康郡之平利县。元朝则属河南江北等处行中书省兴元路明金州之平利县。

直到明朝成化十二年(公元1476年),这成为竹溪县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当时,朝廷在平定“荆襄流民起义”之后,设立郧阳府,并且开始创建竹溪县。竹溪县最初是从竹山县西部的尹店巡检司分出而置的。之所以取名为“竹溪县”,正是因为县境内有一条竹溪河。竹溪河在竹溪县北部,是堵河西源汇湾河北岸支流,也是竹溪县流域面积最广的河流。它源出县境西北部龙坝镇汪家坪村的东岱顶(一名老阴山),而后向东南流经本县的龙坝、城关、水坪、县河等乡镇,至潭口注入汇湾河。早年因河两岸多竹林,所以得名竹溪河,县也便以这条河的名字来命名,且这一名称沿用至今。

清代官修《明史.地理志》也记载:“竹溪,府西南,本竹山县之尹店巡检司。成化十二年十二月改置县,而移巡检司于县东之县河镇,寻又迁巡检司于白土关(嘉庆间平利县治)。”清《竹溪县志》同样明确记载:“竹溪(县)因城西五里竹溪河得名。”

在后续的历史进程中,民国初期,竹溪县属湖北省襄阳道管辖。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属湖北省第十一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后改属第八行政督察专员公署。1949年,属中共陕南军区两郧行政公署。1950年两郧专区划回湖北省,以后改为郧阳专区,竹溪县属之。1953年,郧阳行政专员公署与襄阳行政专员公署合并,竹溪隶属襄阳专区。1965年,复设郧阳专区,竹溪又隶属郧阳地区行政公署。直到1994年,郧阳地区和十堰市合并,竹溪县隶属十堰市所辖,一直延续至今,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文化,在岁月变迁中不断发展。

二、竹溪县的人口情况

(一)人口数量简述

竹溪县的人口数量在不同时期呈现出一定的变化态势。截至2022年,全县户籍人口为345569人。而到了2023年末2024年初,常住人口为28.21万人,城镇化率44.8%,城镇人口12.64万人,户籍人口34.3758万人,男性18.3693万人,女性16.0065万人,年出生人口0.1912万人,死亡人口0.2114万人,出生率5.56‰,死亡率6.15‰。

回顾过往数据,在2021年末2022年初户籍人口为34.69万人,常住人口为28.36万人;2018年户籍人口为35.91万人,常住人口为31.51万人等。从这些数据变化可以看出,竹溪县的常住人口数量整体有一定的减少趋势,这背后可能有着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一方面,经济发展因素不容忽视。竹溪县地处鄂、渝、陕三省交界的秦巴山区,相对一些经济发达地区而言,就业机会可能相对有限,使得部分年轻人选择外出务工、求学等,进而导致常住人口数量有所下降。比如很多年轻人为了寻求更好的工作岗位,前往十堰市市区或者其他大城市发展。

另一方面,地域因素也起到了一定作用。尽管竹溪县有着独特的自然风貌和丰富的生态资源,但地处山区,交通等基础设施在过去可能相对不够便捷,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对外的交流以及人口的流入,这也影响了人口规模的变化。不过近年来,随着交通等基础设施不断完善,这种情况也在逐步改善当中,对于人口数量的稳定和增长也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从人口规模与地域、经济发展等方面的关联来看,人口数量的变化也反作用于当地的发展。适量的人口增长或者稳定的人口规模,对于拉动内需、促进消费,推动产业发展等有着重要意义,像竹溪县的特色农业、旅游业等产业发展都需要一定的人力支撑,而人口的合理流动和规模变化也促使当地不断优化发展策略,改善基础设施建设等,以更好地吸引人才、留住人口,推动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

(二)人口结构与分布简述

竹溪县下辖11个镇、4个乡,在人口分布方面,城乡之间有着一定的差异。从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来看,居住在城镇的人口为122558人,占43.22%;居住在乡村的人口为161020人,占56.78%。不过对比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城镇人口是呈现增加趋势的,乡村人口相应减少,这也体现出城镇化进程在稳步推进。

在不同乡镇之间,人口数量也各有不同。例如城关镇常住人口相对较多,达到85958人,而像国营竹溪综合农场等区域常住人口则较少,仅有28人等。各个乡镇因自身的地理位置、产业发展情况等因素影响着人口的聚集程度,像一些交通便利、产业基础相对较好的乡镇往往会吸引更多人口居住生活。

从人口结构中的年龄角度来看,0-17岁有6.5048万人,18-34岁6.6923万人,35-59岁13.5781万人,60岁以上7.6006万人。可以看出,劳动年龄人口(18-59岁)在整体人口中占据着比较重要的比重,是推动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力量,像在农业生产、乡村建设以及各类产业发展中都发挥着关键作用。同时,老年人口占比也不容忽视,这意味着在养老服务、社会保障等方面需要不断加强完善,以应对人口老龄化带来的挑战。

在性别结构方面,男性人口占比为51.95%,女性人口占比48.05%,男女比例相对较为均衡,但也存在一定的差异,这种性别结构特点也会在家庭、社会以及就业等诸多方面产生相应的影响,例如在一些劳动密集型行业的就业选择上可能会有所体现。总之,竹溪县的人口结构与分布情况呈现出多面性特点,和当地的自然、经济、社会等发展状况紧密相关,并且也影响着未来的发展规划与走向。

三、竹溪县的旅游景点

(一)自然景观类景点

1. 十八里长峡

十八里长峡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湖北省十堰市竹溪县南部,处于鄂、渝、陕三省交界处。它东、南分别与竹山堵河源、神农架(大九湖)、巫溪县阴条岭三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相邻,地理位置十分独特。

这里的峡谷景色美不胜收,群山起伏,峰峦林立,犹如大自然用巨手精心雕琢的艺术品一般,错落有致地排列着。古木参天,那些高大的树木有的历经了数百年甚至上千年的风雨,依然屹立不倒,它们枝叶繁茂,遮天蔽日,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洒下,形成一片片金色的光斑,仿佛给这片土地披上了一层梦幻的纱衣。云雾缭绕更是常态,山间常常被云雾所笼罩,那缥缈的云雾时而如轻纱漫舞,时而如波涛汹涌,让整个峡谷增添了几分神秘的气息,宛如仙境一般。

而且,十八里长峡还是珍稀的动植物基因库,有着极高的生态保护和科研价值。在这里,已查明有维管束植物172科、721属、1652种,其中国家重点保护珍稀濒危野生植物就多达43种;脊椎类动物26目、80科、268种,列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录》的达48种。像国家一级珍贵树种珙桐、光叶珙、银杏、红豆杉等在这里都能寻得踪迹,还有各类珍奇动物穿梭其间。独特的自然风貌加上丰富的生物资源,使得十八里长峡极具游览价值,让每一位来到这里的游客都能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与伟大,沉醉在这原始而又迷人的自然风光之中。

2. 龙王垭茶文化旅游区

龙王垭茶文化旅游区距离竹溪城区约20公里,车程大概40分钟。这里是一个以茶产业为支撑,茶文化为特色的旅游胜地,四周青山环抱、云雾缭绕,茶园层翠叠嶂,空气负氧离子常年保持在每立方厘米3.5万多个,夏季最高气温不超过28℃,无疑是极佳的避暑康养之地。

踏入景区,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陆羽文化广场,它以茶圣陆羽为主题,展现着源远流长的中华茶文化,让人仿佛穿越时空,能感受到古人品茶论道的雅致氛围。生态观光茶园则是一片绿意盎然的世界,那一行行整齐排列的茶树,顺着山势绵延起伏,如同给大地铺上了一层厚厚的绿色绒毯,游客漫步其中,既能欣赏到优美的田园风光,又能近距离了解茶叶的生长环境。龙峰茶生产体验车间可以让游客亲自参与到茶叶的制作过程中,从采摘到杀青、揉捻、烘干等环节,都能在专业人员的指导下体验一番,感受传统制茶工艺的独特魅力。此外,还有生漆博物馆,馆内陈列着众多与漆文化相关的展品,讲述着漆艺的发展历程和在生活中的应用等,为整个旅游区增添了浓厚的文化底蕴。整个旅游区围绕着茶文化精心打造,营造出了一种宁静、优美且富有文化气息的环境,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避暑休闲、感受茶文化的独特韵味。

(二)人文景观类景点

1. 武陵不夜城

武陵不夜城位于竹溪城关镇西关街区,地理位置优越,城区内步行即可轻松到达,交通十分便利。

这里汇聚了诸多精彩的活动内容,国粹美食街便是其中一大亮点。街道两旁汇聚了各种各样的美食餐饮,不仅有非遗文创、文化驿站,还有主题餐饮、特色小吃、精品零售、特产超市以及休闲娱乐等七大主题业态。比如那爆香牛肉饼,无论何时去都能看到排着长队等待购买的食客,其香味四溢,令人垂涎欲滴。国潮步行街则充满了复古与时尚交织的韵味,古色古香的建筑搭配上潮流的装饰元素,让人走在其中既能感受到传统文化的厚重,又能体验到现代的时尚气息。

竹溪河水秀剧场更是别具一格,它借水生景,引入了5G虚拟现实、全息巨幕、CG影像、多媒体数控等现代声光电技术,将花式喷泉、雾森激光形式等巧妙组合呈现,打造出沉浸式水景互动体验项目。特别是在夏天的晚上,游客站在河边欣赏那美轮美奂的水幕灯光秀,清凉的晚风拂面,别提有多惬意了。

还有七大戏曲演绎节点,分别是粉墨伊始、万方乐奏、百味竹溪、衣冠风华、琴瑟和鸣、赛博空间、梨园传奇,整体演艺把山二黄、昆曲、越剧、豫剧、秦腔等戏曲国粹同武术、舞蹈、杂技、曲艺等艺术形式相融合。生旦净丑,粉墨登场,演员们用精彩的表演展现着戏曲的独特魅力,让游客身临其境,感受那戏中的人生百味,仿佛穿越到了古代的梨园之中。武陵不夜城通过这些丰富多样的活动,将传统文化与现代娱乐完美融合,充分展现了竹溪地域文化特色,成为了当地一张亮眼的文化名片。

2. 关垭楚长城遗址

关垭楚长城遗址有着深厚的历史背景,它始建于公元前611年,当时楚庄王灭庸后,为了争霸北上创造条件,便以山脊作界,修筑了这庞大的防御工程,与天然屏障连接一体,作为争霸楚国的前沿阵地。

这座长城的城墙建筑材料十分独特,是用石灰粉、黄泥和原始植物洋桃液粘筑而成的。历经了千年风雨的洗礼,却依然坚硬如石,经有关考古专家多次考证,都认为此法筑城垒壁,可谓世界一大奇迹。遗址以关垭子为中心,东起竹溪县平安乡与陕西省旬阳县的钛桶之间,沿着两省交界的崇山峻岭向西北绵延70余公里。中心处遗址长约300米,高5米,宽3米,里外三层,城墙外壳由0.5米厚的石灰和黄土混合筑砌,城墙与山势融为一体,更显山势峭陡,关口险峻,易守难攻。

作为历史的见证者,关垭楚长城遗址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价值,对于研究我国古代长城的发展演变以及当时的军事防御、社会状况等都有着重要的考古意义,吸引着众多历史文化爱好者和游客前来探寻它曾经的辉煌与故事。

四、竹溪县的特色美食

(一)传统名菜

1. 竹溪蒸盆

竹溪蒸盆堪称竹溪县美食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它不仅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还荣获“湖北老字号”“中国名菜”等诸多美誉,在竹溪的饮食文化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这道佳肴的食材极为丰富,多达20余种,讲究荤素搭配,尽显包容之态。荤菜方面,有腊蹄、土鸡等,经过腌制或炖煮后,散发着浓郁醇厚的肉香,那腊蹄肉质紧实,带着独特的腊味,土鸡则鲜嫩多汁,炖煮后丝丝入味;素菜包含土豆、山药、竹笋、香菇等,土豆软糯香甜,山药口感细腻,竹笋鲜嫩脆爽,香菇吸饱了汤汁的鲜味,变得更加浓郁可口。

其制作工艺颇为考究,遵循“分批装料,两蒸一闷”的独特方法。先是把猪蹄、鸡肉、竹笋干、香菇、沙参、大葱、姜块、干红椒、花椒、鸡油、精盐等装入盆中,接着上笼用大火蒸90分钟左右,让这些食材在高温蒸汽的作用下初步熟透入味。随后,再加入土豆、红萝卜、黄瓜、鸡蛋盒子等,转用文火蒸30分钟,使后加入的食材也能达到恰到好处的口感。最后,放入青菜叶、蒜苗,焖5分钟,让整盆蒸菜的味道更加融合,香气扑鼻。

竹溪蒸盆蕴含着深刻而美好的寓意,它象征着团圆、和谐、蒸蒸日上,常常在逢年过节、婚丧嫁娶、贵客临门等重大喜庆的日子里隆重登场,是招待亲朋好友、彰显主人热情好客的必备佳肴。品尝起来,汤清、味醇、色鲜,各种食材的味道相互交融,既有荤菜的醇厚,又有素菜的清爽,口感层次丰富,令人回味无穷,充分展现了竹溪菜讲究色香味融合的独特风格。

2. 竹溪四蒸

竹溪四蒸是竹溪饮食文化中的经典之作,它凝聚了竹溪人民对美食独特的烹饪智慧。这道菜包含了四种不同的蒸制食材搭配,通常会选用如粉蒸排骨、蒸糯米丸子、蒸五花肉、蒸芋头之类的组合(具体食材搭配可根据不同时节与个人喜好有所变化)。

在烹饪手法上,竹溪四蒸着重凸显了“蒸”这一传统技法的精妙之处。通过将食材用米粉、调料等进行均匀裹拌,再放入蒸笼中,利用蒸汽的热力让食材慢慢熟透。蒸制的过程能够最大程度地保留食材的原汁原味,锁住营养成分,同时让米粉与食材的香气相互渗透,使得每一口都充满浓郁醇厚的风味。

在竹溪当地的宴席场合中,竹溪四蒸是备受欢迎的存在。无论是传统的红白喜事,还是家庭聚会、宴请宾客,餐桌上总能看到它的身影。它契合了竹溪人喜爱热闹、讲究团圆的氛围,多种蒸制菜品汇聚一堂,丰富了餐桌的菜品样式,也满足了不同人的口味需求,彰显出竹溪饮食文化的独特魅力,成为竹溪美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二)特色小吃

1. 竹溪碗儿糕

竹溪碗儿糕有着悠久的历史,据考证,自明朝年间起,它便已经在这片土地上出现,至今已有500多年的时光,承载着一代又一代竹溪人的味觉记忆,是湖北十堰市竹溪县当地极具代表性的汉族风味小吃。

制作竹溪碗儿糕,选材十分讲究,需采用优质白米和黄豆作为主要原料。先是将白米浸泡一段时间,待其吸饱水分后,用小石磨细细推碾成米浆,同时按照大约1/15的比例掺入优质黄豆,一起磨制,让二者充分融合。之后,要对米浆进行发酵处理,这是决定碗儿糕口感的关键步骤之一。发酵好的米豆浆,需舀起1/3放入锅中煎炒,待其达到六成熟时出锅,再倒回浆盆中拌匀,等待下一步的蒸制。

蒸糕前,要把本地特制的土陶碗洗净,摆入笼屉中蒸热,这一步能让碗儿糕在蒸制时受热更均匀。接着,把适量的米豆浆盛入热好的碗中,然后放入蒸笼,用大火蒸20分钟左右便可熟透。

竹溪碗儿糕外观雪白如玉,质地松软细腻,散发着诱人的米香,吃起来味甜不腻,口感软糯,仿佛入口即化一般。而且,它还具有保胃健肠的药用功效,这得益于其主要原料白米能补气养血、调理脾胃,黄豆富含蛋白质和多种维生素,适量食用有助于帮助消化、增强体质。食用方式也多种多样,热吃时,可以用篾片(薄竹片)将碗糕切成若干小块,根据个人口味蘸着蜂蜜或辣椒酱一同享用,味道更佳;如需冷吃带走,店主可用篾片在碗边轻轻一旋,一个完整的碗形米糕就呈现出来,方便打包带走,无论是作为日常小吃,还是调剂口味的点心,都深受食客们的喜爱。

2. 格格儿

格格儿在竹溪当地的小吃中占据着重要地位,是竹溪县十大名小吃之一,深受男女老少的喜爱,已然成为竹溪人早餐中的“标杆”,也是外来游客到竹溪必尝的特色美食之一。

从外观上看,格格儿小巧玲珑,通常是用小蒸笼盛装。它以洋芋块儿打底,上面铺满粉蒸排骨或者肥肠等食材,刚出锅时,热气腾腾,香气四溢。洋芋经过蒸制后变得绵软细腻,入口即化,而排骨或肥肠则被蒸得鲜嫩入味,肉香与洋芋的清香相互交融,口感丰富且独特,既有粉蒸食物的软糯,又带有微微的香辣味道,让人垂涎欲滴,百吃不厌。

在竹溪的大街小巷,随处都能看到售卖格格儿的小吃摊或者早餐店,尤其在清晨时分,那冒着香气的格格儿,总能吸引众多食客围坐品尝,开启美好的一天。它之所以如此受当地人喜爱,不仅仅是因为其美味可口,更是承载着竹溪的地域文化特色,是竹溪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家乡味道,也展现出竹溪小吃独特的风味与魅力,融入了竹溪人浓浓的生活气息和对美食的深厚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