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链接
Copyright © 湖北十堰旅游景点特色美食网 沪ICP备2024075790号-4
2024-12-19
在湖北这片广袤且充满韵味的土地上,十堰市竹山县宛如一颗隐匿于山间的璀璨明珠,散发着独特而迷人的魅力,吸引着人们去探寻、去了解。它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文化,见证了岁月的更迭变迁;它有着别具一格的自然风光,或雄伟壮丽,或秀丽清幽,让人流连忘返;还有那令人垂涎欲滴的特色美食,每一口都饱含着当地的风土人情。从名字由来中能追溯往昔岁月留下的痕迹,而人口的汇聚又为这片土地增添了生机与活力。接下来,就让我们一同走进竹山县,深入了解它名字的渊源、人口的概况、那些值得一游的旅游景点以及让人回味无穷的特色美食吧。
竹山县名字的由来,在诸多历史文献中皆有所记载,为我们探寻其渊源提供了有力的依据。据《今县释名》记载:“西魏置,有黄竹山,在县东百里,一名黄山岭,山上竹色皆黄,县以此名。” 从这段文字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知晓,早在西魏时期,此地因境内有一座名为黄竹山(亦称黄山岭)的山岭,山上竹子的颜色呈现出独特的黄色,故而得名竹山县。
此外,唐代李吉甫所著的《元和郡县志》也有相关描述:“县邑之北百里,有黄竹山。昔时山多竹,其色皆黄,故西魏命邑名曰竹山。” 这进一步印证了因黄竹山这一独特的地理特征而得名的说法,让我们仿佛能穿越时空,看到往昔那漫山遍野黄竹摇曳的景象,也感受到古人依据山川地貌等自然元素为地方命名的质朴与智慧。这些文献记载宛如历史长河中的点点星光,照亮了我们追溯竹山县名字起源的道路,让这座古老县城的名称背后有着深厚且确凿的历史根基。
竹山县的历史源远流长,其名称在不同朝代的更迭变迁中,也历经了诸多变化,而每一次变化又与当时的郡县划分、行政调整等息息相关,侧面体现出名字由来背后深厚的历史底蕴。
早在先秦时期,竹山这片土地乃是古庸国的故址,那时还未曾有竹山县之名,却已然承载着一方独特的地域文化与历史记忆。春秋时期,楚国灭掉庸国后置县,此地被称作上庸县,隶属于汉中郡,开启了其作为郡县存在的历史篇章。
秦朝时,秦始皇统一中国,分天下为 36 郡,庸地依旧保留上庸县的称呼,继续归属汉中郡,归梁州统辖。到了南朝梁,上庸县改名为安城县,名称的变更体现出当时行政区域调整下的新划分。
西魏废帝元年(552 年),历史迎来了竹山县名称诞生的重要节点,彼时改新丰县为上庸县,同时将安城县改为竹山县,“竹山” 之名自此登上历史舞台,这一名称的确定与境内的黄竹山紧密相连,凸显了当地自然地理特征在命名中的关键作用。
北周时期,上庸县又被改称为孔阳县,名称再次发生变化。随着隋文帝开皇十八年(598 年)的到来,孔阳县恢复为上庸县,并且罗州被改为房州,房州开始统领上庸、竹山、光迁、永清 4 县,竹山县在这一州级行政区划下继续书写自己的历史。
隋炀帝大业元年(605 年),房州改称房陵郡,治所设于竹山,竹山的地位在这一时期显得颇为重要。唐初,基本沿用隋朝的制度,到了唐太宗贞观十年(636 年),废迁州后重置房州,治所依旧在竹山,统领房陵、竹山、永清、上庸 4 县,归属山南东道。玄宗天宝元年(742 年),房州改为房陵郡,而后肃宗乾元元年(758 年)又复称房州,竹山始终隶属于房州,在这频繁的名称与行政区划调整中保持着自身的发展脉络。
五代时期,上庸、竹山仍旧归属房州,延续着之前的隶属关系。宋初依旧沿袭旧制,不过北宋太宗雍熙三年(986 年)时,上庸县被并入竹山,竹山县的范围进一步扩大,却依旧隶属于房州。南宋时期,行政区划又历经多次变动,竹山县先后隶属于不同的路,但始终在历史的风云变幻中留存下来。
元朝时,基本沿用宋朝的制度,顺帝至正二年(1342 年),省房陵入房州,竹山依旧隶属于房州,归襄阳路管辖。明太祖洪武元年(1368 年),襄阳改为府,竹山成为其下辖的县之一,而后洪武七年(1374 年),竹山曾一度被并入房县,不过洪武十三年(1380 年)又重新设置竹山县,仍属襄阳府。宪宗成化十二年(1476 年),郧阳府设立,竹山划归其管辖,并且从竹山县西尹店社划分出区域设置了竹溪县,竹山县的地域范围在这一系列的调整中有了新的界定。
清朝基本延续明朝的制度,竹山县在郧阳府的统辖下平稳发展。民国时期,全国实行省、道、县制,竹山先后隶属于湖北省襄阳道以及不同的行政督察区。直至新中国成立后,经过多次专区调整合并,1994 年郧阳地区与十堰市地市合并,竹山县最终隶属于十堰市,一直延续至今。
从先秦到如今,竹山县名称的变化犹如一部生动的史书,反映出各个朝代不同的政治、行政格局演变,而最初因黄竹山得名的这一源头,始终贯穿其中,成为了这座县城名字由来故事中最深厚、最值得回味的底色,承载着数千年的历史沉淀与文化记忆。
竹山县的人口规模在十堰市乃至湖北省都有着独特的呈现。截至 2024 年初,竹山县常住人口达到 34.47 万人,这些居民分布在县域内的各个角落,为这片土地增添着生机与活力。而户籍人口为 44.1343 万人,户籍户数有 14.7825 万户,从户籍数据来看,也反映出竹山县有着深厚的人口根基,众多家庭在这里扎根、生活。
从性别结构来看,男性人口总数为 24.0678 万人,女性人口总数为 20.0665 万人,男女比例的差异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当地人口发展等诸多方面。再看人口的自然增长情况,2023 年出生人口总数为 0.2202 万人,出生率为 5‰,死亡率为 7.08‰,自然增长率为 - 2.13‰,这组数据体现出当下竹山县人口自然增长面临的态势,人口自然增长的放缓也促使当地在未来的发展中更加注重人口结构的优化以及人才引进等方面的工作。
从城镇化率角度,2023 年城镇化率为 44.01%,意味着越来越多的人口正逐步向城镇聚集,城镇在吸纳就业、提供公共服务等方面的作用愈发凸显,也反映出竹山县在城市化进程中不断迈进的步伐。
年龄结构:依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竹山县常住人口中,0-14 岁人口为 68289 人,占比 19.73%,这一群体代表着竹山县的未来与希望,他们正处于成长和接受教育的关键阶段,需要充足的教育资源以及良好的成长环境保障;15-59 岁人口为 202912 人,占比 58.63%,这是竹山县人口的主体力量,无论是在经济建设、社会发展还是家庭支撑等方面,都发挥着中流砥柱的作用,他们活跃在各行各业,为竹山县的繁荣贡献着力量;60 岁及以上人口为 74868 人,占比 21.63%,其中 65 岁及以上人口为 56404 人,占比 16.30%,随着社会老龄化程度的加深,老年群体的养老、医疗等保障也成为了竹山县需要重点关注和完善的工作内容,同时如何开发老年群体的资源,让他们在合适的领域继续发光发热也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与 2010 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0-14 岁人口的比重上升 3.95 个百分点,15-59 岁人口的比重下降 11.04 个百分点,60 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 7.08 个百分点,其中 65 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 6.75 个百分点,这些变化清晰地展现出竹山县人口年龄结构在过去十年间的动态发展,老龄化进程的加快需要当地在产业布局、公共服务等方面做出相应的调整与优化。
民族组成:竹山县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方,拥有汉族、回族、壮族、蒙古族、满族等 8 个民族,其中汉族人口占据了绝大多数。各个民族在这里和谐共处,共同创造了丰富多彩的地域文化。比如在传统节日期间,汉族的春节、元宵节等节日有着热闹的民俗活动,舞龙舞狮、猜灯谜等充满趣味;而回族等少数民族的开斋节等节日,也有着独特的宗教仪式和民俗风情,大家相互尊重、相互学习,共同为竹山县的文化繁荣添砖加瓦,让这片土地既有深厚的汉文化底蕴,又融合了少数民族文化的别样风情,展现出多元包容的文化魅力。
竹山县下辖多个乡镇,各个乡镇的常住人口数量有着明显的差异,呈现出不同的人口分布格局。
城关镇常住人口为 70714 人,作为竹山县的中心城镇,这里有着相对较多的就业机会、完善的基础设施以及优质的公共服务资源,无论是商业贸易、教育医疗还是文化娱乐等方面都较为发达,所以吸引了众多人口在此居住生活,成为了竹山县人口最为集中的区域之一。
溢水镇常住人口有 24918 人,这里有着独特的乡村风貌和农业产业基础,人们在这片土地上发展特色农业、经营乡村旅游等,安居乐业,有着浓厚的乡土气息。
麻家渡镇常住人口为 23112 人,其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传承,一些传统的手工艺等在这里代代相传,在发展特色文化产业的同时,也承载着一定规模的人口居住生活。
宝丰镇常住人口达到 53052 人,是竹山县人口较多的乡镇之一,宝丰镇在工业、商贸等领域有着良好的发展态势,众多企业、商户汇聚,为居民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吸纳了周边不少人口来此工作和生活。
擂鼓镇常住人口 19849 人,它有着独特的地理位置和生态资源,在发展生态农业、生态旅游等方面有着自己的优势,人们依傍着良好的自然环境生活,享受着宁静而美好的乡村生活。
秦古镇常住人口为 17261 人,得胜镇常住人口 19512 人,这两个乡镇也都有着各自的产业特色和文化底蕴,在农业、乡村文化等方面持续发展,承载着当地居民的生活与记忆。
上庸镇常住人口 10208 人,这里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遗迹,依托文化资源发展文旅产业,虽然人口规模相对不大,但有着独特的韵味,吸引着不少游客前来探寻历史的痕迹。
官渡镇常住人口 13155 人,潘口乡常住人口 17535 人,竹坪乡常住人口 15746 人,大庙乡常住人口 8867 人,双台乡常住人口 12654 人,楼台乡常住人口 15831 人,文峰乡常住人口 8688 人,深河乡常住人口 7152 人,柳林乡常住人口 7815 人,这些乡镇虽然人口数量各有不同,但都有着自身独特的发展亮点,有的以生态农业闻名,有的以乡村旅游出彩,共同构成了竹山县丰富多样的乡镇人口分布版图,每个乡镇都在竹山县的整体发展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女娲山风景区:
女娲山风景区坐落于十堰市竹山县宝丰镇境内,距十堰市 180 公里,305 省道横穿该镇东西,交通较为便利,为游客的出行提供了方便。这里有着独特的自然美景、浓厚的神话传说氛围以及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是一处别具魅力的旅游胜地。
整个风景区内有大小山峰 22 座,主峰海拔达到 900 米,女娲祭坛就建在主峰之上,其它诸峰环绕,仰首相望,仿佛众星拱月一般,营造出一种神圣且壮观的景象。这里被《康熙字典》以及《中国神话辞典》认定为女娲抟土造人之地,使得每一位来到此处的游客,都仿佛能穿越时空,感受到远古神话的神秘气息,探寻人类起源的奥秘。
景区内的主要景点众多,女娲祭坛按先天八卦图建成,女娲像更是高达 16 米,在国内都属最高,那庄严肃穆的神像让人不禁心生敬畏;还有双龙洞,洞内景观奇特,充满了神秘色彩,仿佛藏着无尽的故事等待人们去发现;打席场作为女娲抟土造人的地方,更是承载着浓厚的神话色彩,吸引着游客驻足遐想。
在游玩项目方面,游客可以沿着铺设好的道路漫步山间,欣赏自然风光的同时,感受历史文化的熏陶。还可以选择在景区内的 “农家乐” 餐馆品尝当地特色美食,感受乡村生活的惬意。
景区的开放时间为夏令时 08:00 - 18:00,冬令时 08:00 - 17:30。门票攻略方面也很人性化,儿童票规定身高 1.2 米 —1.4 米半票,1.2 米以下免票;60 至 70 岁老人、教师及学生凭有效证件半票;现役军人凭《士兵证》或《军官证》可享受免费。这里四季景色各异,不过春季万物复苏,山花烂漫,天气也较为舒适,是非常适合游玩的季节,游客可以在这里尽情享受大自然与人文景观融合带来的美好体验。
太和梅花谷风景区:
太和梅花谷风景区位于竹山县文峰乡太和村,占地面积 3500 亩,是国家 4A 级旅游景区和国家水利风景区。这里以梅花景观、清新的空气和温泉闻名遐迩,吸引着众多游客慕名而来。
每当梅花盛开之时,那场面堪称绝美。景区内的梅花品种丰富,数量众多,其中百年以上野生腊梅就有 8000 多株,红梅中型 12 个品种达 12000 多株,中华樱花大型 2000 多株,被誉为 “亚洲最大的野生腊梅基地”。腊梅花期从每年 11 月一直持续到来年 2 月底,红梅花期从 1 月下旬开始,可以持续到 3 月底。在花期里,漫山遍野的梅花竞相绽放,粉红的红梅似天边的云霞,淡黄的腊梅如点点繁星,花朵挂满枝头,暗香浮动,沁人心脾,漫步其间,仿佛置身于人间仙境,让人流连忘返。
游客在这里不仅可以欣赏到美丽的梅花,还能体验到原生态的环境。景区内空气格外清新,富含负氧离子,每一次呼吸都让人感觉身心舒畅,是一处天然的大氧吧。而且,这里还有温泉资源,游玩疲惫之后,泡一泡温泉,放松身心,洗去旅途的劳累,可谓惬意至极。
此外,景区的游乐项目也十分丰富,玻璃水滑、丛林飞跃、呐喊喷泉等趣味十足。玻璃水滑可以让游客体验在水上飞驰的刺激感觉;丛林飞跃则充满了挑战性,适合喜欢冒险、想要活动筋骨的游客;呐喊喷泉更是别具一格,只要你放声大喊,喷泉就会随着声音的高低起伏,十分有趣,游客可以在这里尽情释放压力,收获快乐。
在餐饮方面,景区内的梅香食舍推出了地道的农家特色火锅,像土鸡火锅、排骨火锅、猪蹄火锅、鱼头火锅、牛腩火锅等,味道纯正,让人回味无穷。除此之外,还有竹山腊肉、竹山浆粑馍、堵河野鱼、农家土鸡、自种菜蔬等具有竹山特色的美食等待游客品尝,让大家在欣赏美景的同时,也能大饱口福。
九华山森林公园:
九华山森林公园是位于竹山县城南 27 公里处的山岳型自然风景区,总面积达 12 万亩,景区最高峰海拔 1301 米,境内植被茂密,景色宜人,宛如秦巴山区黄金旅游圈中一颗璀璨的绿色明珠,有着 “天然动植物园” 和 “堵河绿色明珠” 的美誉。
这里的自然景观丰富多样,有着众多别具特色的景点。比如樱花岭,每到春季,樱花绽放,漫山遍野一片粉色的花海,微风拂过,花瓣飘落,如梦如幻;豹子垭地势险要,却有着别样的壮美,站在垭口,可俯瞰周边的山峦起伏,感受大自然的雄浑气势;野猪林里树木繁茂,给人一种神秘幽深的感觉,仿佛藏着许多不为人知的故事;橡树坪则绿草如茵,是游客们休憩、野餐的好去处;观星台视野开阔,在晴朗的夜晚,抬头仰望星空,繁星闪烁,仿佛触手可及,让人沉醉在浩瀚宇宙的美妙之中。
这里的植被资源极为丰富,现有树种 85 科 295 种,中药一百五十多种,珍稀鸟类 32 种,古老的生物活化石银杏、娑罗、银杉、珙桐等与世界各国新培育移植的树种和谐共处。不同的季节呈现出不同的美景,春天可以闻鸟语花香,夏天能听林海松涛,秋天可欣赏满山红枫,冬天可观雪海雾松,无论何时前来,都能让游客的感官沉浸在大自然迷人的诗画交相辉映的殿堂中,美不胜收。
而且,作为适合开展户外休闲和探险活动的好去处,游客们可以在这里徒步登山,用脚步丈量大地,感受大自然的神奇与魅力;也可以选择露营,在山林间与大自然亲密接触,伴着虫鸣鸟叫入眠,清晨在第一缕阳光中醒来,享受惬意的户外时光。
景区的开放时间是 08:00 - 17:00,门票免费,对于想要亲近自然、放松身心的游客来说,是一个性价比很高的选择。
上庸文化旅游区:
上庸文化旅游区位于十堰市竹山县上庸镇,是一个集历史文化、自然景观和休闲娱乐为一体的综合性旅游区,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旅游魅力。
这里承载着古老的上庸文化,据考证,上庸镇两河口是古庸国都城所在地,古庸国地域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有着千年的历史,始建于夏商时期,强盛于周,灭于春秋。庸人自扰、附庸风雅、朝秦暮楚等诸多我们耳熟能详的典故皆出于此,上庸文化的核心精神 “尚实、崇雅、持中、包容”,更是集中体现在庸人好巫、好乐、好茶、善奕、善筑、善战等诸多方面,等待游客们前来深入探寻和感受。
旅游区内的主要景点众多,上庸文化博览馆可以让游客系统地了解上庸文化的发展脉络和丰富内涵;三盛大院有着古朴的建筑风格,仿佛在诉说着往昔的故事;上庸书院则充满了浓厚的文化气息,让人仿佛能看到古时学子们在这里诵读诗书的场景;古庸台承载着历史的记忆,站在台上,可想象当年的繁华景象;中庸之道(环湖绿道)环境优美,游客可以沿着绿道漫步,欣赏周边的湖光山色,享受悠闲的时光;圣水湖湿地宣教馆既能科普湿地知识,又能让人欣赏到美丽的湿地景观;圣水湖水上乐园则为游客提供了休闲娱乐的好去处,无论是水上嬉戏还是乘船游览,都趣味十足;花果山、太阳岛等景点也各具特色,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致相得益彰。
在这里,游客们既能沉浸在浓厚的历史文化氛围中,感受岁月的沉淀,又能欣赏到优美的自然景观,放松身心,还可以参与各种休闲娱乐项目,度过一段愉快的时光。景区开放时间为 08:00 - 18:00,并且有着相应的免票政策,如 1.2 米(含)以下的儿童(需一名成人陪同)、70 周岁(含)以上的老人(凭本人二代身份证或老年证)、现役伤残军人(凭 2014 版新军残证)、记者(凭国家新闻总署、国家广电总局颁发且通过年审的记者证及本人身份证)、持导游证、旅行社经理资格证的带团导游(凭国家旅游委颁发的导游证)、现役军人(凭有效证件)等都可享受免费待遇,为不同群体的游客提供了便利。
圣水湖度假区:
圣水湖度假区位于竹山县上庸镇境内,是依托圣水湖国家湿地公园打造的一处休闲度假的绝佳之地。这里自然风光优美,湖水清澈碧绿,周边群山环绕,山峦倒映在湖中,形成一幅幅美丽的山水画卷,让人心旷神怡。
度假区内提供了丰富多样的娱乐活动,无论是喜欢水上运动的游客,还是想要在岸边悠闲垂钓的朋友,都能在这里找到乐趣。可以乘船畅游圣水湖,欣赏湖光山色,感受微风拂面的惬意;也可以体验水上摩托艇等刺激的水上项目,尽情释放活力。对于亲子游的家庭来说,还有一些适合小朋友的游乐设施,让孩子们也能玩得开心。
在住宿方面,度假区有着舒适的酒店和特色民宿供游客选择。酒店的房间设施齐全,环境优雅,服务周到,能让游客在游玩一天后得到充分的休息;而特色民宿则更具当地风情,让游客可以深入体验当地的生活氛围,感受不一样的居住乐趣。
此外,周边的自然环境也为游客提供了很多亲近自然的机会,游客可以沿着湖边漫步,呼吸清新的空气,欣赏各种珍稀的鸟类和植物,享受宁静而美好的度假时光。无论是周末短途游,还是假期长时间的放松,圣水湖度假区都是一个理想的选择。
武陵峡风景区:
武陵峡风景区位于湖北省十堰市竹山县官渡镇境内,处于巴山东麓与秦岭交界处,有着独特的地理位置和非凡的自然景观,被称为华中原生态第一峡。
峡谷全长 33 千米,峡谷平均高度在 1000 米以上,平均宽度却只有 5 米左右,是华中地区最长、最深、最窄的大峡谷,这样独特的地形地貌造就了它奇特险峻的景观。峡谷内有许多大型溶洞群,这些溶洞形态各异,有的宽敞宏大,有的幽深曲折,洞内有着各种奇特的钟乳石景观,仿佛是大自然精心雕琢的艺术品,让人不禁感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峡内的原始森林生长于悬崖峭壁之上,遮天蔽日,树木高大挺拔,枝叶繁茂,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洒下,形成一片片光斑,宛如梦幻仙境。飞泉流瀑随处可见,瀑布从高处倾泻而下,水花飞溅,发出轰鸣声,在山谷间回荡,气势磅礴。九曲回肠的峡谷河道,河水潺潺流淌,清澈见底,水中的鱼儿游弋其间,充满了生机与活力。还有青天一线、地缝深渊等自然景观,每一处都让人惊叹不已,展现出大自然的雄浑与壮美,具有极高的观赏价值。
游客来到这里,可以徒步穿越峡谷,近距离感受它的奇特魅力,体验那种身处大自然怀抱中的震撼;也可以沿着河边漫步,欣赏山水相依的美景,放松身心,忘却一切烦恼。这里独特的自然风光吸引着众多摄影爱好者和户外探险者前来,探寻它的神秘与美丽,留下难忘的回忆。
合碗席作为秦巴地区、汉水流域一带历史悠久的饮食流派,有着深厚的民间基础,至今人们但凡有重大宴请,都会设此席招待来宾。其渊源可追溯至春秋战国时期,那时竹山县为古庸国属地,后因秦楚联军几近灭国,剩余子民分成两支,一支逃往附近深山,也就是如今竹山县官渡镇武陵峡一带,另一支逃往湖南天门山,并设立大庸县(亦称下庸县),与竹山上庸遥相呼应,也就是现在的湖南张家界。
逃至官渡武陵峡的这一支庸国后人,在与世隔绝的环境中生活了数百年,过着自给自足、互帮互助、人人平等且悠然自得的世外桃源生活。每逢重大事宜或重要节令,各家各户就会献出自家的酒食,汇聚在一起烹制,然后合座于席,“合碗席” 也因此得名。随着历史的演变,这种宴席在以竹山为圆心的秦巴地区、汉水流域广泛流传开来。
合碗席不仅有着独特的历史背景,在食材选择、烹制方法以及文化内涵方面也颇具讲究。其食材多取自秦巴山野、汉水之滨,保证了原材料的天然与新鲜。制法上以蒸为主,先是武火上汽,接着文火慢蒸,这样能够最大程度地保留食物的原汁原味,符合现代人对健康饮食的追求。
在坐席方面也颇有规矩,讲究上席为大、左侧为重,下座次之,亦左侧为重,两边为晚辈,主人则依上席左侧最受敬重的长者旁坐,方便为上席奉菜、敬酒。而且根据席面菜食组合和上菜程序的不同,又分为 “带子上朝”“八大件”“四大六小”“三点水”“五马踏四牛”“流星赶月” 等七大类菜谱。
如今,竹山合碗席更是承载了丰富的文化意义,它入选了十堰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传统风味的基础上,以健康、绿色、生态为新标准进行改良推广,重新受到了竹山乃至外地游客们的欢迎和追捧,成为了展示当地饮食文化的一张亮丽名片,让人们在品尝美食的同时,也能感受到背后深厚的历史底蕴和人文情怀。
名称由来与特色
“郧阳大鸡” 原名竹山大鸡,在竹山县、房县等地曾被称作打鸡,神农架林区称其为笨鸡、赤膊鸡、大骨鸡等。1982 年经省、地、县多方考证,“打鸡” 实为 “大鸡” 的地方谐音之误,故而得名 “郧阳大鸡”。它的名字由来也与其自身特点紧密相关,这种鸡生性好斗、身形矫健,只适宜于生态散养,因而造就了其肉质细腻、醇香、鲜美的独特口感,并且富含不饱和脂肪酸、亚麻酸和多种维生素等营养成分,是高蛋白、低脂肪的理想食材,无论是星级酒店的餐桌,还是寻常百姓家的饭菜,它都是备受青睐的一道佳肴。
养殖与产业发展
竹山县双台乡南口村是郧阳大鸡的核心保护区和保种区。在这里,郧阳大鸡在山林间欢快地觅食,它们或飞檐走壁攀上树梢,或闲庭信步穿梭林间,个个显得 “野性” 十足,这种散养的方式让它们能够充分接触大自然,啄食天然的草籽、昆虫等,保证了鸡肉的品质。
郧阳大鸡有着优良的生产性能,母鸡开产后,一般可持续至次年 8 月,年平均产蛋 142 枚左右,蛋重可达 58.37 克。其屠宰率方面,公鸡半净膛率为 85.45%,母鸡为 86.06%;公鸡全净膛率为 78.89%,母鸡为 79.47%。
2014 年,郧阳大鸡被确定为 “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这一荣誉对其种群保护和产业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竹山县畜牧兽医服务中心加大了选育和推广力度,划定双台乡为保护区,并通过政策、资金、技术支持建立了鑫茂郧阳大鸡繁育场,承担保种育种、繁育推广任务。如今,随着品种选优、人工授精、智能孵化、疫病净化等科技手段的应用,郧阳大鸡种群规模实现了快速增长。目前,竹山县 “郧阳大鸡” 饲养量常年稳定在 550 万只左右、存笼 200 万只、出笼 300 万只,年产生态鸡蛋 6000 吨左右,生态养殖总产值已突破 3 亿元,直接带动规模养殖户 400 余户、生态散养户 2.5 万余户增收致富,成为了当地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产业之一,在助力乡村振兴等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茶叶入馔传统与优势
竹山县作为中国高香型生态绿茶之乡、全国重点产茶大县,种茶制茶的历史源远流长,茶叶品质十分优良。在这里,茶叶入馔的传统古已有之,据唐代《茶赋》记载,茶乃 “滋饭蔬之精素,攻肉食之膻腻”,可见很早以前人们就发现了茶叶在美食搭配中的独特作用。
茶叶与美食相结合有着诸多优势,它可以去除油腻、增添独特的风味,还能起到去腥、增色、爽口等作用,让菜肴既保留了原本的鲜美,又融入了茶叶清新的香气,使得菜品的口感更加丰富、层次分明。同时,茶叶富含茶多酚、氨基酸及多种矿物质,用茶叶制成的菜肴清淡、爽口,有增进食欲、防疾病的功效,有益人体健康,满足了人们对于美食健康养生的追求,也为餐饮行业的菜品创新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2. 具体茶菜介绍
在竹山县,有不少令人垂涎欲滴的茶叶做的美食。比如茶香肉,这道菜色泽红亮,肥瘦相间,烹饪时将茶叶的清香与肉质的肥美巧妙融合,吃起来软糯香甜,满口留香,让人回味无穷;还有茶香饼,咸香酥脆是它的特点,咬上一口,能感受到外皮的酥脆和内里的软糯,脆而不硬,外酥里软,越嚼越香,让人忍不住一口接一口。
野茶虾仁也是一道别具风味的茶菜,其色泽淡雅,虾仁呈现出白嫩的色泽,搭配翠绿的茶叶,光看着就让人赏心悦目。品尝时,既可以体会到虾仁本身的鲜嫩口感,又能感受到茶香的独特韵味,清新可口,别具一番风味。
此外,像清蒸茶香鱼、茶香盐焗鸡翅等菜肴也各有千秋,清蒸茶香鱼在保留鱼肉鲜嫩的同时,融入了茶叶的清香,使得整道菜更加鲜香;茶香盐焗鸡翅则有着独特的咸香味道,鸡肉的醇厚与茶叶的清新相互交织,别有一番滋味。这些茶叶做的美食,不仅是舌尖上的享受,更是竹山特色饮食文化的生动体现,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品尝,感受这份独特的味觉盛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