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链接
Copyright © 湖北十堰旅游景点特色美食网 沪ICP备2024075790号-4
2024-12-18
郧西县的建县历史可以追溯到明成化十二年(公元 1476 年)。在当时,出于地域管理和划分的实际需求,进行了相应的行政调整,从而析郧县武阳五里、上津县津阳四里设立了郧西县。
从更宏观的历史角度来看,这片地域在之前的漫长岁月里,历经了众多归属变化与行政区划的更迭,不同朝代有着不同的管辖归属,其管理情况较为复杂。随着人口的繁衍、经济活动的发展以及地域交流的日益频繁,原有的地域划分在管理上逐渐出现不便之处。为了能更有效地实施行政管理、促进地方发展以及保障社会秩序等,便有了重新划分地域、设立新县的举措,郧西县也就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应运而生。
郧西县,其名称的由来正如字面所体现的,是因其位于郧县之西,故而得名郧西县。不过,这看似简单的名称背后,却有着深厚且漫长的历史变迁过程。
早在五帝时期前半叶,郧西地域属于南方三苗族的西北部边陲,历经尧舜时期,属于尧子丹朱房国。夏商之时,这里为梁州之域。西周时期,属庸国范围,后在战国时期归属楚国。秦惠文王后元十三年(前 312),秦攻楚于丹阳,楚败后县境改属秦,隶汉中郡。秦昭王元年、楚怀王二十三年(前 306),秦楚和好,此地又重归于楚。战国时,楚顷襄王十八年(前 281),秦灭楚后,改钖穴为钖县,隶秦国汉中郡,秦代因袭旧制。
西汉平帝元始二年(公元 2 年),天河下游设有长利县,县境东南属之,隶益州刺史部汉中郡。东汉顺帝永和五年(140)前,省长利并入钖县,今县东属钖。后续又历经诸多朝代的更迭,归属变化不断,比如三国时期魏文帝黄初四年(223)改西城郡为魏兴郡,同时划钖县西北部(今上津城附近)设平阳县,与钖县并存,均隶魏兴郡等一系列变动。
在经历了无数次的地域调整、朝代更替下的归属变换后,到了明成化十二年(公元 1476 年),确定了析郧县武阳五里、上津县津阳四里为郧西县这一格局,并且因方位处于郧县之西,最终确定了 “郧西” 这一名称,并一直沿用至今,承载着这片土地千年来的历史记忆与地域特色。
郧西县的人口数量在不同时期呈现出了相应的变化态势。从近现代几次人口普查的数据来看,变化较为明显。
在 2010 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时,郧西县常住总人口为 447482 人,而到了 2020 年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全县常住人口变为 371012 人,与第六次普查数据相比,减少了 76470 人,减少幅度达到 17.09%。
从户籍人口方面来看,例如 2018 年郧西县户籍人口为 51.74 万人,到 2023 年末 2024 年初,户籍人口为 50.27 万人,整体也呈现出一定的下降趋势。
这背后有着多方面的原因。经济发展因素影响显著,郧西县过去长期以传统农业等产业为主,工业和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就业岗位的数量和质量有限,难以满足本地人口的就业需求,使得大量青壮年劳动力选择外出务工,从而导致常住人口数量下降。比如当地一些乡村,年轻人纷纷前往十堰市城区或者其他经济更为发达的地区寻找工作机会,村里留下的多为老人、妇女和儿童。
政策引导方面,随着国家城镇化进程的推进以及一些区域发展政策的实施,部分人口向城市聚集,享受更好的公共服务资源等,也使得郧西县人口出现外流情况。同时,在生育政策的影响下,虽然人口出生率有一定的波动,但总体上新生人口数量未足以弥补人口外流等因素造成的人口减少缺口。
年龄结构: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郧西县常住人口中,0-14 岁人口为 75175 人,占比 20.26%;15-59 岁人口为 215188 人,占 58%;60 岁及以上人口为 80649 人,占 21.74%。与 2010 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0-14 岁人口的比重增加了 5.07 个百分点,15-59 岁人口的比重减少了 12.6 个百分点,60 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增加了 7.53 个百分点。可以看出,郧西县人口老龄化程度在逐步加深,老年人口占比的上升对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方面的服务需求也日益增大。像安家乡、三官洞林区、河夹镇等地,60 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本地区人口比重相对较高,在当地的社会服务资源配置上就需要更多地考虑老年人的需求,比如建设更多适合老年人活动的场所、完善社区养老服务设施等。
性别结构:全县常住人口中,男性人口为 190991 人,占 51.48%;女性人口为 180021 人,占 48.52%,常住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 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为 106.09。在不同乡镇,性别比也存在差异,18 个乡镇(场、区)中,常住人口性别比在 100 以下的乡镇有 1 个,在 100 至 110 之间的乡镇有 6 个,在 110 以上的乡镇有 11 个。例如城关镇常住人口性别比为 96.15,而土门镇则达到 115.58。在社会生活中,这样的性别结构特点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婚姻市场、劳动力分工等方面。从劳动力角度来看,在一些青壮年劳动力相对集中的性别占比较高的乡镇,在产业发展上会更倾向于发展适合该性别劳动力优势的产业,像男性劳动力居多的地区,可能在建筑、运输等行业的发展上会更具人力基础;而女性劳动力较多的地方,在一些手工加工、家政服务等领域或许能更好地组织起劳动力队伍来推动产业发展。
五龙河风景区位于湖北省郧西县东北部,是国家 4A 级旅游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以及国家天然林保护区,宛如一颗隐匿在秦岭深处的璀璨明珠,散发着迷人的魅力。
景区内的五龙河,发源于秦岭南麓的鄂陕交界天池岭,全长 58 公里,终年水流湍急、水质清澈、水量稳定,是著名的七夕天河的重要支流。沿着河道前行,山谷幽深,两侧的山岩陡峭,仿佛是大自然用巨斧劈开一般,直插云霄,阳光透过山间的缝隙洒下,形成一道道金色的光线,为整个山谷增添了几分神秘的色彩。河水在山谷间奔腾不息,撞击在岩石上,溅起朵朵白色的水花,发出清脆悦耳的声响,仿佛是大自然奏响的美妙乐章。
这里还流传着诸多古老而神秘的传说,因其境内有郧西猿人之家的 “白龙洞”,还有绝龙岭、黄龙洞、黑龙碥等诸多与龙相关的传说,加之流域内主要有蒿坪河、安家河、杨家河、激浪河等支干流,故而得名 “五龙河”。整个景区由天乐谷、飞龙谷、织女谷、封神谷和忘忧谷五大部分组成,各有独特风韵。
踏入龙门景区,五龙山门也就是五龙柱,高八米、直径 1.3 米,由五根五色龙柱组成,是景区的标志性建筑。山门中间黄龙作飞状,寓意着黄龙腾飞,左右分别排着缠壮红龙、行状青龙、升状黑龙、降状白龙,见到这般壮观的景象,让人不禁心生敬畏,仿佛真的来到了龙的领地,尘世的烦恼和忧郁也都能抛在脑后。继续深入,潭瀑相连,当看到那如白练般的瀑布从山间倾泻而下,落入碧绿的水潭中,溅起层层水雾,在阳光的折射下形成绚丽的彩虹,仿佛置身于仙境之中,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探索、欣赏这如诗如画的美景。
龙潭河景区位于湖北省郧西县汉江之滨羊尾镇境内,是国家 4A 级旅游景区和省级森林公园、地质公园,以清澈的河水和美丽的自然风光闻名遐迩。
这里四季分明,日照充足,冬暖夏凉,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风景区由龙潭河和虎豹峡两部分组成,东西长 20 公里,南北宽 12 公里,藏着众多令人称奇的景点,像天光一线、银河飞泻、龙女出浴、龙潭泻月、海底龙宫、贡爷古居、龙王庙、龙头香、串龙洞、龙泉眼、孔雀瀑、虎豹朝圣、虎巢豹洞、一二天门、大王拜佛、三佛相会、天狗穿门、美女羞花、石祖拜天、圣迹圣手、独乳峰、五龙山等等,多达 60 余处,每一处景点都像是大自然精心雕琢的艺术品,展现着独特的韵味。
走进景区,便仿佛融入了一幅天然的山水画卷之中。那清澈见底的河水,在阳光的照耀下闪烁着粼粼波光,犹如一条流动的银河贯穿整个景区。沿着河边漫步,能听到潺潺的流水声,偶尔还会有鱼儿跃出水面,溅起小小的水花,充满了生机与活力。抬头望向四周,原始森林郁郁葱葱,名贵花木、珍奇药草数不胜数,让人目不暇接。悬崖叠嶂之间,轻雾流云缭绕,紫气氤氲,仿佛给整个景区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引得游客们沉醉其中,流连忘返,尽情感受着大自然鬼斧神工造就的这份独特魅力。
郧西天河景区,坐落在湖北省十堰市郧西县城关镇境内,是国家 4A 级旅游景区,以其壮美的山水、清新的空气和多样化的自然景观而备受游客青睐,同时还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有着 “中国婚旅之城”“七夕约会之乡” 的美誉。
景区以美丽的天河为轴线,串联起玄鼓山、情岭、爱湖、和合谷、樱花谷、相思谷、天河广场、七夕广场、七夕故事园等众多景点,山、水、桥、城相依相融,自然人文景观交相辉映,形成了集观光、休闲、度假、娱乐为一体的复合型旅游区。天河,发源于陕西省山阳县,自北向南流经陕西的山阳、商南和湖北的郧西三县,在郧西境内干流全长 65.6 公里,流域面积 1260 平方千米,自县城穿境而过,最终在天河口注入汉江。
在这里,游客既能欣赏到大自然赋予的山水美景,比如那山峦起伏、绿树成荫的秀丽景色,还有那波光潋滟的湖水,倒映着岸边的青山和蓝天白云,构成一幅幅绝美的画面;又能感受到浓厚的七夕文化氛围。七夕文化区以 “郧西古景、神秘天河、七夕民俗” 为旅游特色,通过各种景观和展示,生动地讲述着牛郎织女的浪漫传说,让人沉浸在那段跨越星河的爱恋之中。而道教文化区则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玄鼓山作为天河旅游区的道教文化核心景区,其上的玄鼓观修建于明朝正德年间,因崖上的 “悬鼓石” 而得名,几经重建后的玄鼓观红墙灰瓦、雕梁画栋,超凡脱俗,宁静神秘,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探寻、朝拜,感受那份独特的文化韵味。
上津古城,地处鄂西北边陲的湖北省十堰市郧西县西北部的上津镇,与陕西漫川镇接壤,南临汉江,北依秦岭,有着 “商王故里、天子渡口” 的美誉,是中国现今保存完好的四座县级古城之一,也是明清时期的重要遗址。
这座古城历史源远流长,建县始于三国曹魏时期,期间曾 14 次建县,6 次设郡,2 次置州,距今已有近 1800 年的历史。在唐朝时,它曾是天子渡口,有着庞大的古建筑群,不过可惜在宋朝毁于战火。现存的上津古城始建于明洪武开国初,后来虽也历经毁坏,但在明正德年间得以维修,清顺治七年、嘉庆七年又均对古城做过修复,这才使得古城的风貌得以较好地留存至今。
因其独特的历史文化价值,上津古城入选了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古城呈靴子状,周长 1.24 公里,四方各有一个城门,西南一角还有为方便百姓劳作而开的角门称为小西门。城墙高约 7 米,呈梯形,由青砖砌成,坚固而古朴,见证了岁月的沧桑变迁。城内更是有着近 100 处景点景观,如山陕会馆、河北会馆、武昌会馆、河南会馆等十余个会馆遗址,还有杨泗庙、元贞观、城隍庙等庙宇,以及古戏楼、古趣街等公益建筑,当然也少不了充满生活气息的明清四合院民居。漫步在古城的青石板路上,看着那斑驳的城墙、古老的建筑,仿佛能穿越时光,看到曾经这里的繁华热闹,商贾云集,也能感受到它在历史长河中历经的战火纷飞与兴衰荣辱,韵味十足,吸引着众多对历史文化感兴趣的游客前来品味、探究。
罗汉塞石窟作为一处文物古迹,虽然目前介绍资料相对较少,但同样有着独特的魅力,散发着浓厚的历史人文气息。
它静静地坐落在十堰市郧西县的土地上,历经岁月的洗礼,承载着往昔的记忆。石窟所在之处,周边的自然环境也为其增添了几分古朴的韵味。四季之中,春秋两季气候宜人,尤其适合游玩,此时前来,既能欣赏石窟本身的古朴风貌,又能感受大自然的美好景致。虽然关于它的具体历史细节还有待进一步挖掘,但仅仅是站在石窟前,看着那历经风雨侵蚀却依然留存的痕迹,就能让人不禁遐想在过去的时光里,这里曾有着怎样的故事,有着怎样的人在此留下印记,也正因这份神秘,吸引着不少游客想要一探究竟,去探寻那隐藏在岁月深处的历史脉络。
郧西县地母庙在当地有着深远的影响力,是当地民俗文化和宗教信仰的重要承载地。
每逢年过节,这里总是热闹非凡,周边的百姓纷纷前来,带着满满的虔诚之心,烧香祈福,祈求平安顺遂、风调雨顺、阖家幸福。地母庙中供奉着地母,在民间信仰中,地母有着护佑大地、滋养万物、庇佑众生的神圣意义,所以深受人们的敬重与供奉。
从民俗文化角度来看,地母庙承载着当地代代相传的传统信仰文化,是人们精神寄托的所在,它见证了无数人的喜怒哀乐,也凝聚着一方百姓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期盼。在这里,人们通过各种祭祀、参拜等活动,传承着古老的民俗传统,让这份文化得以延续和发展,也让更多来到此地的人能够了解到郧西县独特的传统信仰文化,感受到这片土地上浓厚的人文情怀。
郧西马头羊汤,堪称郧西美食中的一绝,其独特之处首先在于食材的选用,它以郧西县特产的马头羊为主要食材。马头羊,因其羊身马头、头顶无角、全身白色,行走时两耳向前下垂,频频点头,步态极似马行而得名。在全世界人工饲养的 140 个山羊品种中,无角的马头山羊十分罕见,而郧西县正是马头山羊的发源地和中心产区,2014 年,郧西马头山羊肉还被认定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郧西马头羊的肉质细嫩,脂肪分布均匀,膻味极小,吃起来鲜香可口,并且有着极高的药用和食用价值,富含 11.1% 的优质蛋白质、28.8% 的脂肪,以及磷、铁、维生素 B、维生素 A 等营养物质,滋补性极强,向来是人们眼中的进补佳品。用这样的马头羊熬制出来的羊汤,更是将其优势发挥得淋漓尽致。当羊肉与汤汁在锅中相互交融,经过长时间的炖煮,羊肉的鲜美和营养成分都充分融入到汤里,使得羊汤呈现出诱人的奶白色,散发着阵阵醇厚的香气,仅仅是闻着,就让人垂涎欲滴。
在郧西的大街小巷,随处可见主打马头羊汤的餐馆,每到秋冬时节,更是家家生意火爆。人们围坐在餐桌旁,喝上一碗热气腾腾的马头羊汤,夹起一片鲜嫩的羊肉,那滋味,仿佛能驱散身上所有的寒意,让暖流瞬间遍布全身。而且,郧西马头羊汤还多次吸引了央视的关注,2002 年 1 月,央视 7 套《致富经》栏目就曾向全国推介;2011 年,马头羊汤作为 “郧西一桌菜”,登上央视综艺频道;同年,郧西马头羊还亮相央视 3 套《天下有情人》栏目,让更多人知晓了这道郧西的特色美食,也让郧西的地域饮食文化随着这一碗羊汤传播开来。
三合汤,这道有着深厚历史底蕴的美食,源自湖北十堰郧阳地区,其历史可以追溯到明代万历年间,距今已有 500 多年了,是当地响当当的汉族名小吃,承载着郧阳地区的饮食文化传统。
它的名字源于其独特的食材组合,一碗正宗的三合汤中包含了当地农户自家制作的红薯粉、切工考究的卤牛肉片以及小巧玲珑的牛肉饺子,三种食材汇聚在鲜美的汤汁中,相互交融,碰撞出奇妙的美味火花。那红薯粉经过反复烫煮后,变得软滑筋道,入口爽滑;牛肉片鲜嫩有嚼劲,卤制的香味浓郁醇厚;小饺子则糯软可口,为整道美食增添了别样的口感层次。再浇上由牛蹄骨精心熬制而成的滚烫汤汁,汤汁的鲜味渗透到每一种食材当中,然后撒上味精、胡椒粉、芫荽末、葱花、蒜末等调料,一碗色香味俱全的三合汤便呈现在眼前。
三合汤不仅口感独特,背后还有着有趣的传说故事。据传,鄂豫陕三地的秀才在进京赶考途中,于郧阳城遇雨暂住在客栈,临行前,一位秀才提议将各自携带的家乡特产 —— 牛肉、粉条、饺子烩为一锅共食,以作纪念。没想到煮出来的食物浓香四溢,滋味美妙,“郧阳万历三合汤” 便由此诞生。而且,当地还流传着 “天下香客朝武当,必吃万历三合汤” 的说法,可见其在人们心中的地位。凭借着自身的独特风味,三合汤深受食客青睐,尤其是在冬春季节最为盛行,更是引得央视对其进行专门报道,慕名而来品尝的食客络绎不绝,也让这道美食走出了十堰,走向了更广阔的天地,成为了郧阳饮食文化的一张亮眼名片。
郧西的 “鱼羊一锅鲜”,是一道充满创意与智慧的地方特色菜。中国汉字里,“鱼” 和 “羊” 组成了 “鲜” 字,而这道菜恰好巧妙地将鱼的鲜味和羊肉的香味创造性地混合在了一起,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 “鲜上加鲜”。
制作这道菜时,通常会先把鲤鱼收拾干净,用盐稍加腌制,让鱼肉更紧实且入味,再将用各种调料事先煨好的羊肉馅装入鱼肚中,然后放入锅中蒸上大约二十分钟左右(具体时间会根据鱼的大小灵活调整)。在蒸制的过程中,鱼吸收了羊的浓香,羊吸收了鱼的鲜甜,二者相互融合,不仅去膻去腥,还使得整道菜的味道更加醇厚浓郁,香气扑鼻。
从食材的营养价值来看,这道菜也是益处多多。在肉类中,羊肉含有 “左旋肉碱”,具有燃烧脂肪达到减肥的作用,同时还可以暖胃,是秋冬时节滋补身体的佳品;而鱼类富含较多丰富的优质蛋白质,对儿童的智力发育大有好处,老年人多吃鱼也有助于身体健康。这样将两种美味又营养的食材搭配在一起,无疑是一个绝妙的主意,让人在享受美食的同时,还能收获健康,也展现出了郧西人在美食创新方面的独特匠心,深受当地人和游客们的喜爱。
郧阳酸浆面,是郧阳地区一道极具特色的传统风味面食,承载着郧阳人的家乡记忆和独特的饮食文化。它最吸引人的地方,当属那酸香的口味特色,酸浆面的 “酸” 并非来自于普通的醋,而是通过独特的酸浆制作工艺得来的。酸浆是用酿制的酸菜制成,选取诸如腊菜、白菜、芹菜、包菜叶等青菜,经过洗净、稍煮、入坛、压石、兑凉开水等一系列精细步骤,待闻到酸香时,酸浆便制作完成了。这种酸浆赋予了面条独特的酸味,绵长而柔软,醇厚而深邃,与其他食材搭配在一起,构成了酸浆面独特的风味。
当一碗热气腾腾的酸浆面端上桌,那酸香扑鼻的气息瞬间就能勾起人们的食欲。手工切制的面条,在制作时加入了盐、碱和鸡蛋清,使得面条吃起来既有韧劲又有弹性,口感爽滑劲道。碗底垫着绿豆芽、酸菜末,再浇上一勺精心熬制的又酸、又麻、又辣、又香的浆汤,撒上少许芝麻末和芫荽作为点缀,红红绿绿的搭配,看着就让人赏心悦目。
除了美味可口,郧阳酸浆面还具备一定的营养价值和养生功效,它在夏季食用后具有消暑开胃之功效,能够刺激食欲、健胃脾、助消化,适合不同年龄段的人群食用,无论是老人还是小孩,都对它情有独钟。也正因如此,酸浆面在郧阳地区备受欢迎,老郧阳城几乎到处都有卖,不少家庭也会自己制作,经久不衰,还被列为十堰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了郧阳美食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
花馍,又名面花,在中国黄河流域和陕西关中地区流传甚广,而郧西湖北口回族乡做花馍的习惯则是从陕西关中地区传承过来的,在郧西这片土地上,它承载着丰富的民俗文化内涵,有着别样的意义。
花馍在郧西人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尤其在各种特殊场合,总能看到它的身影。在生日寿辰时,人们会制作寓意长寿的花馍,表达对寿星的美好祝福;婚丧嫁娶之际,花馍更是必不可少,不同的造型传递着不同的情感,比如在小孩子满月时,姥姥家会送来有龙凤或虎头造型的花馍,“龙凤呈祥” 寓意着孩子未来的生活吉祥如意,“猛虎驱邪” 则寄托着对孩子平安健康成长的期盼;到了端午节,舅家送给外甥鱼、莲等形状的花馍,叫作 “曲莲”,象征着五谷丰登,吉庆有余。这些造型各异的花馍,每一个都饱含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祝福,不仅仅是一种食物,更是一种民俗文化的载体,传递着亲情、友情与浓浓的乡土情。
制作花馍可是一门手艺活,需要经过揉面、造型、蒸制等多个环节,手艺人凭借着精湛的技艺,将面团捏塑成各种栩栩如生的造型,花鸟鱼虫、飞禽走兽,在他们的手中仿佛都有了生命。而且,花馍的制作还融入了当地的审美观念和文化元素,色彩鲜艳却不失庄重,每一个细节都彰显着郧西独特的民俗风情,让人们在品尝美食的同时,也能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
神仙豆腐,是郧西极具特色的一种小吃,它的制作材料十分独特,是用郧西县境内高山上的一种野生灌木树叶,也就是学名为二翅六道木的神仙叶子,加上淀粉制作而成的。这种野生灌木多生长在郧西的山区,为神仙豆腐赋予了浓郁的山野气息。
神仙豆腐性甘味苦,有着与众不同的口味特点,初尝时或许会觉得那微微的苦味有些特别,但细细品味后,却能感受到一种别样的清爽。尤其在夏季食用,更具清热、解毒、活血的功效,甚至还有一定的抗癌作用,是大自然赐予郧西人的一份健康美食。它富含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等营养成分,其中的蛋白质质量高,易于人体消化吸收,钙、磷、铁、钾等矿物质也有助于维持人体骨骼、牙齿、心脏以及肌肉等的正常功能,虽然不能替代药物来预防或治疗疾病,但作为日常饮食的一部分,为人们的健康提供了有益的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