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链接
Copyright © 湖北十堰旅游景点特色美食网 沪ICP备2024075790号-4
2024-12-18
郧阳区原名郧县,其名字的由来有一种说法是与古代关隘密切相关。在诸多历史典籍中都能找到相应的记载,例如《史记・货殖列传》里提到 “南阳西通武关,郧关”,《汉书・地理志》中也记载着 “有郧关”。由此可见,郧关在古时就已经颇具知名度,并且是一个重要的存在。
从地理位置上来看,郧关处于交通要道之上,是连接不同区域的关键节点,在军事、商贸等诸多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古代,关隘往往是划分地域、管控往来的重要设施,因其重要性,周边的区域常常会以关隘之名来命名,郧县便是如此,以郧关的 “郧” 字作为县名,这一命名方式承载着历史的印记,也反映出当时郧关在这片地域的影响力,让后人能够通过县名追溯到那个有着重要关隘的时代,了解此地在古代交通、军事布局等方面的重要地位。
除了因关隘得名的说法外,在民间还流传着一个颇具神秘色彩的故事。传说在上古时期,有一颗陨石从天上掉落下来,恰好落在了汉水北岸的一处地方,而这块地方的朝向又正好是向阳的,于是人们就把这个地方叫做 “陨阳”。不过,陨石陨落向来被人们视为一种不太吉利的现象,寓意着美好的事物消逝、陨落,为了避免这样不吉利的寓意,也为了祈求生活能够一直顺遂、幸福,当地的人们便巧妙地将 “陨” 字的 “阝”(包耳旁)由左边移到了右边,使其变成了 “郧阳”,以此来寄托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时也让这个名字蕴含了独特的文化寓意和人们的美好期盼。
此外,还有一种说法与当地的地理位置有关。在明代的时候,有官员来到郧县治理流民。当时郧县城所处的地理位置比较特殊,它处在伏牛山以南、汉水之北。按照传统的地理命名规则,山之南水之北为阳,所以依据这样的地理位置特点,便在此设立了郧阳府。随着时间的推移,“郧阳” 这两个字也就逐渐流传了下来,成为了这片地域的重要标识,承载着当地的历史变迁与人文底蕴,也让后人在提及这个名字时,能够联想到它背后所蕴含的独特地理风貌和历史故事。
郧阳区的人口情况一直备受关注,常住人口数量及其变化趋势更是反映地区发展活力与吸引力的重要指标。
从近年统计数据来看,截至 2020 年 11 月 1 日零时,郧阳区常住人口为 395222 人。而到了 2022 年末,全区常住人口达到 39.64 万人。可以看出,这期间郧阳区常住人口数量呈现出一定的增长态势。
这种人口数量变化趋势的背后,有着多方面的影响因素。在经济发展层面,郧阳区近年来不断推动产业升级转型,例如工业方面,2022 年全区共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 180 家,完成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 21.9%,众多企业的良好发展态势创造了更多的就业岗位,吸引了周边地区以及本地的劳动力前来就业,从而使得人口数量有所增加。同时,在农业领域,2022 年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现价)68.96 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增长 3.29%,农业的稳定发展也为人口稳定提供了基础,让一部分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员扎根于此。
政策引导方面同样发挥了重要作用。比如郧阳区引导 “三区”(生态敏感区、地灾影响区、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群众进城的举措,在 2023 年 1 月至 9 月,郧阳县城新增人口 7100 人,同比增长 3.1 倍,其中 “三区” 群众占 63%。这一政策不仅保障了群众的生活安全,也使得城区人口数量稳步上升。而且,郧阳区在人才引进等方面也出台了相应政策,吸引了各类人才汇聚,为地区发展注入新活力,也对常住人口数量的增长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总体而言,郧阳区常住人口数量变化是经济、政策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并且随着地区的持续发展,其人口数量也有望继续保持合理的变化趋势。
郧阳区的人口结构呈现出多维度的特点,从年龄和城乡等不同角度剖析,能让我们更全面地了解这片区域的人口面貌。
在年龄结构方面,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0-14 岁人口为 73648 人,占 18.63 %;15-59 岁人口为 230253 人,占 58.26%;60 岁及以上人口为 91321 人,占 23.11%,其中 65 岁及以上人口为 69065 人,占 17.47%。可以看出,郧阳区已经步入老龄化社会,老龄人口占比较高,这意味着在养老、医疗等相关方面需要投入更多的资源和精力来保障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面对老龄化现状,郧阳区积极采取了诸多举措。例如,在养老服务上,打造 “幸福食堂”,采取 “政府引导 + 市场化运作” 模式,多元供给助餐服务。区民政局组织调研城区弱势老年群体情况,制定《郧阳区老年人助餐服务实施方案(试行)》,通过公建民营、民建民营等多种方式建设 “幸福食堂”,目前已授牌 10 家,基本实现了 15 分钟助餐点全覆盖,解决老年群体就餐难题。同时,郧阳区还出台了一系列养老服务业相关政策,像先后制定《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实施意见》等多个文件,从养老机构的建设、管理、运营、服务、安全等各方面指导和监督养老事业发展。现阶段,郧阳区现有城区和乡镇养老机构 25 个,具有养老服务功能的社区、村级 “安幼养老” 服务中心 213 个,城区和乡镇养老机构覆盖率 100%,村级养老服务机构覆盖率 60%,为老年人提供了多样化的养老选择。
从城乡结构来看,截至 2022 年末,郧阳区城镇化率达 51.26%。城镇化进程在不断推进中,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向城镇聚集,这一方面得益于城镇的就业机会增多,像工业企业的发展、服务业的繁荣等提供了大量岗位;另一方面,城镇的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提升,教育、医疗等资源相对集中,吸引着农村居民尤其是年轻人来到城镇生活。
此外,在人口受教育程度方面,全区常住人口中,拥有大学(指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为 23845 人;拥有高中(含中专)文化程度的人口为 52469 人;拥有初中文化程度的人口为 145250 人;拥有小学文化程度的人口为 133650 人。与 2010 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每 10 万人中拥有大学文化程度的人数有所上升,不过整体的人口文化素质提升还有一定空间,郧阳区也在不断加大教育投入,例如 2022 年全区拥有学校总数 239 所,在校学生总数 69212 人,通过完善教育体系来提高人口受教育水平,进而推动地区整体发展。
郧阳区的人口结构特点反映出地区发展的阶段性特征,而相应的各类举措也在不断优化完善,以更好地适应人口结构变化,促进人口与区域的协调发展。
郧阳青龙山恐龙蛋化石群国家地质公园坐落在南水北调中源头的汉江之滨,位于湖北省十堰市郧阳区境内,毗邻福银高速及 209 国道,距离十堰市区 23 千米,武当山 50 千米,交通十分便利。这里可是中国重要古生物化石产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家级地质公园、国家 AAAA 级旅游区、全国科普教育基地以及全国中小学生研学旅行实践教育基地呢。
青龙山一带的恐龙蛋化石群堪称世界奇迹,它是世界上恐龙蛋化石最集中、种类数量最多、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化石群。原地遗迹展示园的恐龙蛋化石以数量多、密度大、埋藏浅、分布集中、保存完好而名噪海内外,素有 “恐龙之乡” 的美誉,并且 “龙蛋共存” 现象更是举世罕见。不仅如此,公园内地质遗迹还记录了地球 18 亿年地质构造运动沧海桑田的变迁,特殊的地质和地理位置造就了地质公园境内地貌多姿,江河交融的生态环境。
公园里有着诸多值得一看的景点,像青龙山恐龙蛋化石群、弥陀寺 “郧阳人” 遗址、韩家洲江心岛、红寨子五级阶地、土庙岭冲积扇、郧阳断陷盆地等。整个公园又分科普游览区、综合服务区、观光体验区、生态保护区、地质遗迹区,主要设有郧阳地质博物主题广场、恐龙蛋化石地质遗迹长廊遗迹展示园、“白垩纪森林公园”、生态地学科普馆、恐龙游乐园、农耕园等景点,能让游客从不同角度去了解恐龙蛋化石背后的奥秘以及地球的历史变迁。
从自然风光来看,这里也是别具一番韵味。园区内绿植繁茂,四季景色各异,漫步其中,既能感受到大自然的宁静与美好,又仿佛能穿越时空,回到恐龙生活的那个神秘年代。
公园的开放时间是旺季 9:00 - 17:00,淡季 9:30 - 16:30(具体时间可根据景区实际安排调整),地址就在湖北省十堰市郧阳区柳陂镇青龙山。游客们可以选择徒步游览,沿着规划好的路线,依次参观各个景点,细细品味每一处化石遗迹带来的震撼;也可以乘坐园区内的观光车,较为轻松地穿梭在各个区域之间,高效地欣赏完主要景点。无论是对于恐龙文化感兴趣的科普爱好者,还是单纯想感受大自然神奇的游客来说,青龙山恐龙蛋化石群国家地质公园都是一个不容错过的好去处。
虎啸滩风景区位于十堰市郧阳区大柳乡,是一处集山水、文化、休闲于一体的自然风景区,它以山水景色和自然环境闻名遐迩,犹如一颗隐匿于大地的璀璨翡翠,散发着独特的魅力。
这里集山、水、洞、泉、溪、瀑于一体,山峰跌宕起伏,笔直地矗立在荆楚大地上,尽显雄伟壮观;而那瀑流相连,似翡翠天梯般的瀑布冲天而下,碧水相拥相挤,宛如颗颗玉珠摔落山石,带来满目的清凉与灵动之美。景区内诸多景点更是各有千秋,像虎胆绝壁,那陡峭的崖壁仿佛诉说着岁月的故事,彰显着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醉虎画屏则如同一幅天然的山水画卷,让人流连忘返。
不同的季节来虎啸滩风景区游玩,有着不一样的精彩。春天,万物复苏,山间野花烂漫,绿树抽芽,沿着栈道漫步,呼吸着清新的空气,感受着生机勃勃的气息;夏天,这里是避暑的绝佳之地,绿树成荫,溪水潺潺,在清凉的溪水中嬉戏玩耍,或是体验一把刺激的漂流,让燥热在欢声笑语中消散;秋天,山林被染上五彩斑斓的颜色,红叶满山,与瀑布相映成趣,构成了如诗如画的美景,让人沉醉其中;冬天,银装素裹,冰瀑垂悬,晶莹剔透,仿佛进入了一个童话般的冰雪世界,静谧而美好。
游客们在这里游玩后,都对其赞不绝口,纷纷表示在这里能真正远离城市的喧嚣,全身心地沉浸在大自然的怀抱中,享受那份难得的宁静与和谐,仿佛心灵都得到了一次洗礼。自驾的游客从十堰市区出发,沿高速公路行驶约 2 小时即可直达景区,十分便捷;若选择公共交通,可先乘坐班车至郧西县,再转乘当地小巴也能顺利抵达景区,虽然过程稍显周折,但一路上也能欣赏到别样的风景。
九龙瀑景区位于湖北省郧阳区大柳乡余粮村一组到南化塘镇青岩村七组之间的群山之中,方圆十几公里人迹罕至,是湖北、陕西、河南三省的结合部,有着 “一脚踏三省” 的独特地理位置。
景区内的景观那叫一个丰富多彩,壮观的瀑布无疑是最大的亮点。由蟠龙瀑、蛟龙瀑、螭龙瀑、虬龙瀑、应龙瀑、蜃龙瀑、夔龙瀑、鼍龙瀑、敖龙瀑为主组成的瀑布群似九龙腾飞,气势磅礴。这些瀑布分九叠倾泻而下,一叠一潭,九叠九潭,曲折多姿,倘若在大雨之后,奔腾咆哮,声如雷鸣,衬托在翠壁丹岩之上,宛如九条白龙,一条接一条地从天而降,那景色简直令人叹为观止;而若久旱不雨时,九龙瀑仍流水不竭,潭瀑分明,如游龙戏珠,又是另一番清幽怡人的景象。除了瀑布,奇特的岩洞和神秘的溶洞也为景区增添了不少神秘色彩,吸引着游客们去探索其中的奥秘。
在游玩项目方面,景区也为游客们提供了多种选择。游客可以乘坐观光车,轻松惬意地穿梭在各个景点之间,节省体力的同时又能饱览沿途的美景;喜欢玩水的朋友还可以选择划船项目,在碧绿如玉、清澈见底的潭水中悠然自得地划行,感受那份惬意与舒畅。周边的森林覆盖率极高,负氧离子含量丰富,是天然的氧吧,漫步其中,呼吸着新鲜空气,让身心得到彻底放松,还能进行摄影创作,捕捉美丽的瞬间,留下永恒的回忆。要是想更亲近大自然,露营野餐也是个很棒的选择,夜晚与亲朋好友围坐在篝火旁,共度美好时光,抬头仰望星空,感受宇宙的深邃与神秘。
景区的开放时间是 09:00 - 17:00,游客们可前往十堰市郧阳区南化塘镇青岩村进入景区游玩,在这里,无论是欣赏自然风光,还是参与游玩项目,都能度过一段难忘的时光。
郧阳博物馆位于郧县城中心地段(湖北省郧县城关镇郧阳路文化东巷 6 号),建筑面积为 3080 平方米,展厅面积 1600 平方米,内设郧阳历史沿革馆、南水北调郧县首期出土文物展、“郧县人” 馆、历史文物馆、“唐濮王李泰家族墓” 室、杨献珍纪念馆、郧县摄影奇石字画根雕馆、绿松宝石馆计 8 个展厅,是国内旅游定点单位,也是鄂西北建馆最早、藏品最丰富的县级综合性博物馆。
馆内收藏的文物那可都是承载着郧阳地区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底蕴的珍贵宝贝,数量多达 5000 余件,截至 2019 年,藏品数量 3565(件套),珍贵文物 167(件套)。其中有震惊世界的国宝 “郧县人” 头骨化石,恐龙蛋、恐龙骨骼化石以及碑碣、弘治大钟、象牙、兵器、青铜器、古陶、唐三彩等。这些文物从不同角度展示了郧阳地区在各个历史时期的发展脉络,比如那些古陶器,它们的造型、纹饰等都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生活风貌和审美观念;青铜器上精美的图案和独特的工艺,则体现了古代高超的铸造技术以及当时的社会等级制度等情况;玉器更是工艺精湛,每一件都凝聚着古人的智慧和匠心。
郧阳博物馆现免费对公众开放,开放时间为淡季 9:30 - 16:00,旺季 9:00 - 16:00(每周一闭馆)。地址是湖北省郧县城关镇新区街文化东巷 6 号,邮编 442500。游客们可以提前规划好时间,前往参观,在一件件文物中穿越时空,领略郧阳地区那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感受深厚的文化积淀,相信会是一次非常有意义的文化之旅,尤其适合对历史文化感兴趣的游客深入探索。
柳陂古镇地处丹江口库区,属省管开发区,是郧阳区的一个旅游名镇,东距郧阳城 5 公里,西与五峰接壤,北枕汉水,南与十堰城区交界,东南部与郧阳经济开发区交界,209 国道横贯全镇南北,地理位置十分优越,有着 “一肩挑两城” 的独特区位优势。
这座古镇有着保存完好的古建筑群风貌,漫步在古镇的街巷之间,那古色古香的建筑仿佛在诉说着过去的故事,让人仿佛穿越回了古代。柳陂古镇历史文化传承深厚,“柳陂” 之名原本就与水有关,清朝末年,当地民众环三门、朋儒一带修建防护堤,并大片栽植柳树固其根基,才有了 “柳陂” 之名,其本意为水边的柳树。而且,这里还是汉江楚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也是古人类的发源地之一,像辽瓦店子遗址的发掘,就为建立鄂西北地区的文化序列及对汉江文化的研究提供了重要实物资料,充分证明郧阳柳陂是楚文化起源的核心地带之一。
来到古镇,不仅能欣赏古建筑,感受历史文化氛围,还能品尝到当地特色美食,比如鲜香辣爽的郧阳三合汤,那独特的味道令人回味无穷,还有肉质细嫩、风味独特的郧西马头羊,绝对能满足肉食爱好者的味蕾。此外,古镇还时常会举办一些民俗活动,游客们可以参与其中,亲身体验当地的风土人情,像在传统节日时,会有热闹的舞龙舞狮表演、民俗手工艺展示等活动,让人沉浸在浓浓的民俗氛围之中,感受古镇独特的魅力。无论是想要探寻历史文化,还是体验民俗风情,柳陂古镇都是一个好去处。
郧阳三合汤可是有着深厚历史渊源的传统美食,它起源于明代万历年间的郧阳府,距今已有 500 多年的历史啦。
这道美食的主要配料为红薯粉条、饺子、卤牛肉片,三种食材搭配在一起相得益彰。那红薯粉条,多是当地农户精心制作的上等品,根根爽滑劲道,在汤中吸饱了鲜美的汤汁后,口感变得更加醇厚;饺子小巧玲珑,通常是用新鲜牛肉搭配煮熟晾凉的萝卜,再加入姜末、葱末、芹菜末、蒜苗末等调料,搅上鸡蛋液,包在薄面皮里捏成,吃起来软糯鲜香;卤牛肉片切工十分考究,薄厚均匀,牛肉本身肉质紧实,经过卤制后更是醇香绵软,嚼劲十足。
当这三者汇聚在一碗之中,再浇上用牛蹄骨精心熬制的滚烫汤汁,直至把配料淹没,最后撒上味精、胡椒粉、芫荽末、葱花、蒜末等调料,一碗色香味俱全的郧阳三合汤便呈现在眼前了。它的味道鲜辣爽口,吃起来既有粉条的爽滑、饺子的软糯,又有牛肉的劲道,几种口感相互交织,层次丰富。
在郧阳当地的饮食文化中,三合汤有着极高的地位,它已然成为了郧阳的一张名片,一种饮食文化的标志。无论是嫁娶、迁宅,还是赴考等重要场合,当地人都有吃郧阳三合汤的习俗,寓意着吉祥如意。而且,天南海北前来朝武当的香客们,也深受这一习俗影响,会吃上一碗三合汤,祈求 “三生万物” 的富贵,由此还形成了 “天下香客朝武当,必吃万历三合汤” 的美传。也正因它独特的风味和深厚的文化寓意,深受广大食客的喜爱,尤其在冬春季节最为盛行,吃一碗热气腾腾的三合汤,既能驱散寒意,又能让人尽享美食带来的满足感。
郧西马头羊汤是湖北省郧西县的特色美食,这里可是全国马头羊主产地之一呢。马头羊汤以当地特产的马头羊为原料,马头羊生长在郧西县鄂西北的秦岭南麓山岭中,海拔 800 米以上,有着独特的优势。
马头羊和普通的羊相比,具有肉质细嫩、无膻味、蛋白质含量高,脂肪和胆固醇含量较低等特点,其肉质细嫩得仿佛入口即化,而且膻味极小,滋补性还很强,是名副其实的山珍。用它做出来的羊汤,那更是鲜香嫩滑,汤汁浓郁滋补,喝完让人浑身充满力量,滋味别提多美了。
其烹饪过程也颇为讲究,一般先是将熟羊排骨和肉剁成 4 厘米见方的块,然后在火锅内加入高汤,下入羊排,接着下入口蘑,再加入适量料酒、精盐、醪糟汁、蚝油等调料烧开,之后下入菜心、冬笋、木耳等摆好形状,继续煮至入味,加味精烫熟就可以了。吃的时候,还可以根据个人口味搭配辣椒油、虾籽酱油、香油等调料,风味更佳。
这道美食背后蕴含着浓郁的地域饮食文化,每到秋冬时节,很多郧西人家都会宰羊,挂上吊罐,炖上一锅美味的马头羊肉汤,一家人围坐在一起享用,其乐融融。如今,郧西马头羊系列肉制品也闻名省内外,以马头羊为原料开发的涮羊肉、红烧羊肉、火锅羊肉等多种产品,还直销北京、上海、浙江、武汉等地,让更多的人品尝到了这一特色美味。
郧县酸浆面是十堰市郧阳区传统小吃之一,史料记载距今已有近 200 年历史,在当地可谓是家喻户晓,深受人们喜爱。
它的制作原料十分讲究,面条通常会选用杂面条,也就是用百分之三十的豌豆面加入百分之七十的小麦面擀制而成,这样的面条吃起来既有小麦面的筋道,又融入了豌豆面的独特风味。酸汤和酸菜更是酸浆面的灵魂所在,制浆汤的原料可以选用腊菜、白菜、芹菜、包菜叶等青菜,也可用嫩豇豆,掺点花椒叶则色香味更佳。制浆的方法叫 “抖浆”,需把青菜放在烧开的水中稍煮后捞起放在干净容器里卧好,再将烧开放温的面条汤兑进去,用重物压住青菜,陆续兑适量清凉开水,同时要把浮沫捞净,待闻到酸香时,浆汤才算制成,而且每次食用后,还要不断地将新鲜面条汤适量兑入老浆汤中,以保证其风味。酸菜也是经过精心泡制,酸香开胃。
酸浆面的工艺特点在于它独特的调味和制作流程,制作好的酸浆面,酸香扑鼻,味美爽口,面条韧性强,而且不油不腻,温度适宜,无论是老幼皆宜,还是在不同季节都很受欢迎。比如在夏天食用,有着消暑开胃的功效,能让人在炎热天气里食欲大增;冬天吃一碗,则可以祛寒强食欲,驱散身上的寒意。在郧阳,随便走进一家面馆,几乎都能看到有人在美滋滋地吃着酸浆面,它也构成了郧阳人春夏秋冬的生活日常,是人们餐桌上的常客,承载着郧阳人的家乡味道和饮食记忆。
郧阳红薯粉之所以别具风味,首先得益于当地独特的土壤条件,郧阳的土地多为黄土和沙土混合,产出的红薯个大皮厚,淀粉含量高,为制作优质红薯粉奠定了良好基础。
郧阳红薯粉条外观十分诱人,呈丝状的粉条状如龙须,色如琥珀,看着就让人赏心悦目。经热水泡过后,更是晶莹剔透,柔韧绵长,不管煮多长时间,也不会出现黏连的情况,保持着良好的口感和形态。
它的烹饪方式多种多样,可塑性极强。可以下火锅,在滚烫的火锅汤中涮煮后,吸收了汤底的浓郁味道,吃起来爽滑劲道,每一口都满是鲜香;也可以用来炒制,比如加点肉丝一起炒,将红薯粉提前泡发好,切成合适的块状或条状,与煸炒出香味的肉丝搭配,在锅中不断翻炒,让红薯粉充分吸收肉丝的鲜味以及调料的香味,炒出来的红薯粉既能当饭又能当菜,口感滑嫩鲜香,特别爽口。总之,郧阳红薯粉以其独特的口感在郧阳众多美食中占据着别样的地位,是郧阳美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深受人们喜爱。
郧阳火面蒸肉融合了多地风味,独具特色。它以郧阳和襄阳地区的风味为基础,又吸收了鄂豫陕渝四省的饮食特色,经过不断融合发展,最终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味道。
这道美食在食材搭配上很有讲究,主要以猪、牛、羊肉等为主料,这些肉类本身肉质鲜美,富含丰富的蛋白质和营养。而且,还会搭配当地特产的山珍野味,比如各种山间的菌类、野菜等,让整道菜肴的口感更加丰富,也增添了独特的山野风味。
其制作方法以生炸、清蒸居多,不同的做法呈现出不一样的风味特点。清蒸出来的火面蒸肉,最大限度地保留了食材的原汁原味,肉质鲜嫩多汁,入口软糯,山珍野味的清香与肉香相互交融,香气扑鼻;生炸的做法则让外皮变得酥脆,咬开后里面的肉依旧鲜嫩,口感层次分明,别有一番滋味。这种独特的制作方法和口味特点,使得郧阳火面蒸肉在郧阳当地的美食中独树一帜,成为人们餐桌上招待宾客、阖家团聚时的一道美味佳肴,让品尝过的人都赞不绝口,也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外地游客前来一探究竟,想要尝尝这融合多地风味的特色美食到底有着怎样的独特魅力。
蛤蟆咕嘟这一名字十分形象有趣,在郧阳方言中,它指的是蝌蚪,因为这种小吃做出来的形状就像水里的蝌蚪一样,所以便得名 “蛤蟆咕嘟”,也有人形象地称之为蝌蚪面,是当地居民老少皆宜的消夏佳品,深受大家喜爱。
它的制作方法比较简单,以玉米面或淀粉为主料。先准备适量的玉米面,可添加少许淀粉让口感更光滑些,接着加入凉水,用筷子搅拌均匀,直至没有疙瘩为止。然后等水烧开后,将搅好的玉米面汤倒入开水锅中,此时要不断用勺子等器具搅拌,同时把火调小些,防止糊锅,等玉米面滚得差不多了,呈粘稠状,就可以熄火了。再准备一个装满水的盆子,放上篦子,将煮好的玉米面糊倒在篦子上,玉米面糊就会从篦子上漏下来,变成蝌蚪形状的 “蛤蟆咕嘟” 了。最后捞适量的 “蛤蟆咕嘟”,加入蒜汁、盐、醋等调味料调匀后就可以享用了。